林黛玉从现代穿越而来,不料被王熙凤发现了秘密;桃花源村民为了守住家园,将渔人骗进棺材灭口;齐威王来了一次“杯酒释兵权”,邹忌的家财进了国库、妻妾进了皇宫……一个个披着经典马甲的“狗血”故事,不是网友的恶搞,而是来自AI续写。一些博主对这些文本进行了视频化呈现,吸引了不少粉丝。

所谓AI续写,就是计算机程序从作品片段中提取关键信息,对其进行自动化分析、处理和加工。一拿到新的人物脚本,立马就“思如泉涌”“下笔有神”。据说,仅需10分钟,便能写出上千字的爆款文。而此类“作品”之所以引得网友“上头”,无非是经典人物与烂俗情节碰撞产生的另类幽默。对此感叹“文学已死”“作家失业”有点杞人忧天,但却再次暴露出文艺创作的套路化问题。计算机程序不过是照葫芦画瓢,但居然画得有板有眼,不正是因为市面上的许多文艺作品大同小异,机器一学即得吗?

统观时下的热门作品,题材看似丰富,但“文不对题”是普遍现象。“职场作品”鲜见职业精神,反而越是“傻白甜”越吃香;“历史作品”对齐家治国描写寥寥,宫斗情爱占了大量篇幅;更有甚者,打着“革命题材”的旗号,玩得却依然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奇葩情节。面对这样的同质化操作,不要说AI手拿把攥,就是普通网友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作家、编剧确实该有危机感了,再原地踏步玩老一套,那就是自砸饭碗,还用AI来抢吗?

近些年,从“阿尔法狗”战胜围棋世界冠军,到微软“小冰”出版诗集,人工智能出尽风头,几乎每次都能引发“人不如机”的担忧。我们当然无法否认人工智能的优势和价值,但也必须看到,机器人擅长的是信息的梳理,进行的是机械的模仿,替代的是那些“含金量”不高的重复性劳动。人类的情感与体悟是“小冰们”永远也无法习得的,而文艺创作恰恰是人类这种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作家编剧的立身之本。

“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可以作为我们对AI写故事的评价,也可以作为对文艺创作者的劝告。

(记者:崔文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