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茅。茅的本义是指白茅,人们也习惯称之为茅草。对这禾本科白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这样概括:“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白茅因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而得名,又“茅叶如矛,故谓之茅。”其秆直立,高可达80厘米,先开花,后生叶,花果期在4至6月间。
《诗经名物图解·白茅》以茅为姓,看似平凡,实不一般。
茅为贡物:齐桓公找到伐楚的理由
白茅,现代人看不上眼,在古代却备受重视。
公元前656年,齐国君主齐桓公想征伐楚国,宰相管仲代他找的理由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不按时向周王室献上白茅,导致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使祭祀不能顺利进行,可以成为楚国非常严重的错误,值得发兵讨伐。白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先秦时期所酿之酒,因酿造时间相对较短、所用原材料相对简陋等因素,酒液常常浑浊,过滤后饮用,口感会好很多。白茅,以洁白、柔滑、有独特香气等特质,是当时公认的用作滤酒的最佳选择,“气甚芬香,言贡之以缩酒也。”“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酒。”那滤酒时显出的酒液下渗形态,还使人们生发出如同神灵将酒饮下的想象,让白茅仿佛可以联通神灵。
由此,白茅成为贡物的代称,常常被古人“包匦(guǐ)而贡之”。“匦”亦作“匭”,意为匣子。“包匦”有置于匣中或包裹缠结之意,可以防止白茅香味散失,保持滤酒效果,同时表示尊敬。古人祭祀时还爱把白茅截成约五寸长的段,捆束好,垫在祭品下面,认为这样不会有灾难,《周易》说:“藉用白茅,无咎。”白茅便有了避祸、祛邪、禳灾的价值,成为吉祥高贵的象征。
齐桓公伐楚的主要理由还真是透着灵泛,更何况,楚国的白茅也质量上乘呢。
当然,这场战最终没有打起来,双方订立盟约,体面地结束了南北军事对峙。春秋时期左丘明以精练生动的语言将这个故事写进了《左传》。齐桓公的霸气与克制、管仲的智慧与有趣、楚国大夫屈完的冷静与沉着,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高人交手,才有看头。清清河边,白茅静静观赏,含笑不言。
实际上,齐桓公也无意打仗。他只是因自己的妾室蔡姬被蔡国改嫁到楚国之事而怒火中烧,在把蔡国消灭后,再借白茅展现军力显示霸主威风,吓唬楚国一番。当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蔡姬与齐桓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也是一时玩心大起,才故意晃动小船、与齐桓公玩闹一下吧。而看到齐桓公吓得脸色大变、连连阻止她的样子,更觉得好笑,才依然任性着吧。谁知齐桓公会一怒之下把她赶回蔡国呢?又谁知自己的哥哥、蔡国君主蔡穆侯也会一怒之下让她改嫁呢?虽然齐桓公没有说与蔡姬断绝关系,但人家也是要面子的。真是玩闹惹的祸。
茅姓始祖茅叔建的茅国,也是因为迁怒而被灭亡的。公元前493年,鲁国攻伐邾国,邾国君主邾隐公打不过鲁国,被迫进贡赔礼。恼羞成怒之下,随后攻灭了与鲁国相邻并关系密切的茅国。历史上,鲁国和茅国的政治地位很高,它们都是周公姬旦的儿子的封地,鲁国是姬旦长子伯禽的,茅国是姬旦第三个儿子茅叔的。打不赢哥哥的国,就灭弟弟的国,邾隐公的泄愤算得上暴虐荒诞。
因遍布白茅而得名、大约存在了450多年的茅国是多么令茅国后代子孙怀念啊,他们就以“茅”为姓,并尊始封之君茅叔为茅姓始祖。北宋《古今姓氏书辨证》说:“茅氏,姬姓。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其地。高平昌邑县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北宋《册府元龟》也说:“茅国,高平昌邑县西北茅乡城。”高平昌邑县即高平郡昌邑县,约在现山东金乡县和巨野县及江苏丰县之间。
白茅与茅姓,都是不一般。
茅染仙气:嬴政喜欢吃白茅根
白茅与茅姓有着天然的亲近。茅叔,就与白茅天生有缘。他也称姬茅叔。除了受封茅地、建立茅国之外,他的名字中就含“茅”呢。也许因为这种种因缘,茅叔非常重视白茅,除了用于祭祀,他也用白茅捆扎食物、制成垫席、做成包装袋等,他还喜欢食用白茅的嫩芽和根。
白茅确实颇有价值,白茅的嫩芽和根可以补中益气,清炒、蒸煮、凉拌,甘嫩爽脆,风味俱佳。白茅根尤其适合辟谷养生者食用,可辟谷不饥。北宋医药学家苏颂说:“(白茅)春生芽,布地如针,俗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李时珍说:“白茅根甘,能除伏热,利小便,故能止诸血哕逆喘急消渴,治黄疸水肿,乃良物也。”南朝宋齐梁时期的医药学家陶弘景说:“茅根服食断谷甚良。”白茅的日常作用也被李时珍记在笔下:“可以苫盖及供祭祀苞苴之用。”苫的本义是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苞,通“包”,是用白茅等植物编织成的包裹鱼肉之类食品的用具,也指包装鱼肉等用的草袋和馈赠的礼物。
秦始皇嬴政也与白茅有着不解之缘。据载,白茅的用途还因他而扩展。那回,嬴政东游大海,回朝时途经赵都军城,天色已晚,露宿营帐。是夜皓月当空,嬴政诗兴大发,信手想写。司砚官急忙研墨备笔,却找不着随身携带的毛笔了。急坏了的司砚官想到白天随处可见的白茅,便急中生智采来白茅做了一支笔,捧给嬴政使用。嬴政挥茅就诗:“扫六合兮四海一,驱骅骝兮走八极,名扬天下兮服四夷。”写罢还连夸笔好。司砚官放下心来,但为了避免犯下欺君之罪,还是坦白了白茅笔之事。嬴政没有怪罪,还让他多制些白茅笔带回朝。自此,白茅笔开始走红。到了北魏时期,更是盛行。明代文人樊深还觉得白茅笔不亚于用兽毛制成的笔,常用白茅笔撰写诗文等。可惜,后来的人不懂得珍视白茅了。李时珍也感叹道:“世人因微而忽之。”
除了白茅深得嬴政的心,那修道之人茅蒙(字初成,生卒不详)也对嬴政有影响。传说茅蒙后来乘龙驾云成仙,他成仙前都城里有歌谣流传:“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嬴政觉得茅蒙的状态符合自己的理想,那歌谣也在暗指自己,遂把腊月改名为“嘉平”。《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嘉平成为腊月的别称。
茅蒙性情慈悲良善,俭朴素净,喜欢在白茅飘荡的地方练功,平日也喜食白茅嫩芽及根,辟谷时尤喜食白茅根。博学多闻的他预见周朝将衰败,从不去求官。他常常感慨人生转眼即逝,认为要抓住适当时机处理好自身之事。他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长生之术和仙丹秘方。
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把仙气飘飘的茅氏记入了《神仙传》:“茅君者,名盈,字叔申,咸阳人也,高祖父蒙字初成,学道于华山,丹成,乘赤龙而升天,即秦始皇时也。”茅蒙即是茅盈的先祖。茅盈得茅蒙启蒙,是道教茅山派创始人,并以医术救治世人。茅盈的弟弟茅固、茅衷也随之修道,时人称大、中、小茅君,后世称其为“三茅真君”。在北岳恒山,至今还留有相传是“三茅真君”修炼时的遗址。
茅氏仙气十足的生活方式,也令嬴政欣赏。他也喜欢吃白茅根。那白茅根的紧紧相连,符合他统一六国的雄心。
诗和远方,都是嬴政向往的。
茅性之美:荑是茅草初生的嫩芽
在茅蒙同时代,还有一个茅姓者影响过嬴政,那就是齐国人茅焦。不过,这种影响,带着侥幸。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lào)毐(ǎi)免。桓齮为将军。齐、赵来置酒。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後於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记载很简短,信息量却很大。
当初,宰相吕不韦执掌朝政,把自己的门客嫪毐装扮成宦官推荐给太后赵氏,嫪毐与太后生了两个男孩,并打算用其中之一取代嬴政。嫪毐还在太后的不断关照下,获得了仅次于吕不韦的权势:被封为长信侯、得到河西太原郡的封国和其它不计其数的奖赏、家有奴仆和食客数千人等。在一次跟人喝酒吹牛时,嫪毐竟把自己是嬴政假父的事说了出来。有人便通报给了嬴政,嬴政大怒,要杀嫪毐。嫪毐就先发制人,窃取玉玺,发动叛乱。嬴政果断平叛,当场杀死数百人,将嫪毐车裂并诛灭其家族,将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杀掉,将太后贬入雍城棫(yù)阳宫。不过幽禁母亲这件事,被许多大臣认为大逆不道,纷纷进言,但被嬴政严厉处罚。
茅焦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这是公元前237年。茅焦劝说嬴政接回太后,理由是:秦国正以夺取天下为大事,如果大王有流放太后的名声,恐怕其他各国诸侯会因此而背弃秦国。嬴政思虑良久,接受了茅焦的意见,把太后从雍城接回咸阳,仍住甘泉宫。
真是运气了茅焦啊。其说辞,并没有特别之处;其口才,也不见得有多好,然而,他不但说服了嬴政、没有被杀,还被尊为上卿。要知道,在茅焦之前,有27个进谏者都被嬴政杀了。
如此全身而退,莫不是因为姓了茅?也许,当茅焦出现,嬴政的脑海中闪过白茅轻舞飞扬的画面,那画面凝聚的,是记忆深处永远不会忘怀的光。在被接回秦国前,年幼无助、常遭欺凌的嬴政和母亲在赵国相依为命的时候,处处可见白茅。嬴政对茅姓的善待,大约是从想到白茅、见到茅焦时开始了。
嬴政接回太后时,又恰逢白茅成熟飘摇。见证过慈爱、温暖、良善,也铭记了苦难、背叛、离别,白茅的百感交集和万千思绪,应该和嬴政一样吧。只是,有些失去,真的就是永不再来。
其实,白茅最叫人惦记的,是她的自然之美。这份美,细扬着令人陶醉的气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那《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女子呀,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荑的本义即是初生茅草的嫩芽。若是得到美丽女子赠送的白茅,那就更加令人回味无穷了,《诗经·邶风·静女》里,可不就是这般深情的吗?“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而是美人相赠情意浓啊。
于是,当白茅于东风中翦翦擎擎的时候,天苍野茫的意境也寂然呈现。那份辽远与清雅,令人心潮澎湃。
茅姓亦如是。
(作者: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