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昔日的滨江渔港码头,早已没有了往日船舶机械的轰鸣声。江堤上下,是水清岸绿的旖旎风光。

10月8日,在江堤边骑行的市民李小平感慨万千:“变化太大了,现在这里竟然有了这么一大片生态湿地,环境越来越好,为我们常州的长江大保护点赞!”

常州沿江生态环境的改良,发力于细微之处、着眼于大局之上。2019年以来,以常州国家高新区为主阵地,我市攻坚推进长江大保护。截至目前,已完成签约关停沿江化工企业47家,安全拆除32家,腾退化工用地2500余亩,连片复绿近3000亩。

破解“化工围江”难题、推进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让黄金水道再次绽放“高颜值”,“破”与“立”之间的桥梁,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分局探索的“空间补偿”机制架起的。

作为全省系统唯一一个化工用地腾退置换改革试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分局制定《沿江化工企业用地资源整合利用创新试点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统筹算好“生态、经济、社会”三本账。今年2月,高新区已成功申请规划流量指标,其中部分流量指标用于长江大保护工作。

何为“空间补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分局副局长齐晓宇说,这是实现用地总量不突破、质量不下降、规划可调整,整体推进土地资源高效盘活和增值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简单来说,就是增减挂钩政策的拓展和理念的延伸。”齐晓宇解释,“腾退的企业经过生态复绿,形成的林地、草地等非建设用地,将置换形成相应比例的专项规划空间流量指标进行易地使用。”齐晓宇表示,化工企业关闭与厂房拆除、腾退地块污染调查、评估与治理、权属调整、生态复绿、评审验收、财政资金保障,这“七位一体”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全流程、闭环操作的办法,正是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探索出的化工企业用地综合性治理新路径。

企业退出—生态修复—指标调剂—异地使用,在这一“大闭环”下,常州高新区对融合“治水、治产、治城”的土地管理机制,有了创新诠释。目前,常州高新区通过省级验收的化工腾退用地已达754亩。

利用腾退的化工企业用地,该区以打造“城市绿肺”为目标,完成森林抚育面积3000亩左右。其中,科学规划了沿江31.2公顷的“自然资源生态林”,将努力建成全省第一个以自然资源为本底,融合科普宣讲、法治教育、廉政建设、资源保护的综合性示范教育基地。

“‘空间补偿’机制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后,还将通过‘空间补偿’方式,投入流量指标,推动智能制造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为常州国家高新区在实施‘532’发展战略上争先进位提供强有力的自然资源和规划服务保障。”面对未来,该分局局长薛学虎信心满满。

据悉,目前,该分局已初步排定750余亩指标用于中瑞产业园、常泰跨江联动快速连接工程等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服务保障,并形成上图方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