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讯 (记者 张莎)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我市合川区隆兴镇玉河村村民蒋诚、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民警何巧、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涪陵区税务局老干部科二级主办徐玲玲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获奖数量为我市历届之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作战荣立一等功的蒋诚,复员还乡隐于乡野劳作三十六载,举债带领村民修通“致富路”,带头发展特色农业,用坚毅果敢和无私奉献书写壮丽人生。社区民警何巧,面对辖区161名聋哑人聚居实际,满腔热情地为聋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架起警民连心桥,被誉为聋哑群众的贴心人。以拳拳之心报养育之恩的徐玲玲,无微不至照料中风瘫痪23年的养父和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养母,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孝老爱亲之歌。
同时,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退休干部袁镇涛、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五龙庙社区个体经营者彭勇祥、江津区洪江古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鸿、万州区武陵镇椅城社区居民袁玉兰、铜梁区少云镇关溅小学教师刘明静、长寿区葛兰镇盐井村村民李顺清、梁平区仁贤街道白鹤村村民来代俊等7名同志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此外,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推荐的重庆警备区渝中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护师万芝利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长期以来,我市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推进道德建设,广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着力培育时代新人、持续涵养时代新风,涌现出一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性示范性强的道德标杆,为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至今,重庆先后有13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67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我市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事迹简介
全国道德模范 蒋诚(助人为乐)
蒋诚,男,汉族,1928年12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玉河村村民。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蒋诚英勇作战荣立一等功。复员还乡后,他深藏功名,隐于乡野劳作三十六载,举债带领村民修通“致富路”,带头发展特色农业。从抗美援朝战争的火线到农村脱贫致富的一线,蒋诚始终用坚毅果敢和无私奉献书写着人生履历,累累功勋诠释着“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诺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是歼敌尖兵,坚守火线重创敌军。蒋诚1951年3月随部队入朝作战,经历大小战斗400余次。1952年11月,蒋诚所在的志愿军第12军32团到达上甘岭。在战斗中,蒋诚身负重伤,右腹被打穿,肠子流了出来,他把肠子塞进肚子里继续战斗,以重机枪歼敌400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并奇迹般地击落敌机一架,荣立一等功。
他是深藏功名的助人模范,举债筑路无怨无悔。退伍返乡后的蒋诚将战场功勋深藏心底,在家乡当起一名普通农民。1983年冬,当地决定修建乡间公路,蒋诚主动请缨牵头修路,且不领任何报酬。这条乡道修到一半出现资金困难,蒋诚悄悄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2400元,补贴修路工程款。乡道最终修通了,蒋诚个人虽身负债务,却始终无怨无悔。直到1991年,蒋诚的儿子偶然得知此事,被深深感动了,筹集资金帮父亲还清债务,用实际行动支持父亲的义举。
他是发展产业的开路先锋,带头行动助力脱贫。蒋诚所在的村子曾因多种原因,村民生活总体较为贫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号召退耕还林,蒋诚带头在自家田地里种上柏树、柚子树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014年,村里引进油橄榄种植,需要农民流转土地,蒋诚带头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还主动协助村干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村民解决种植中的实际困难,如今油橄榄种植已经成为助推当地群众致富的龙头产业。
蒋诚荣获重庆市最美退役军人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道德模范 何巧(敬业奉献)
何巧,女,汉族,1984年1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民警。
何巧担任社区民警以来,面对辖区161名聋哑人聚居实际,满腔热情地为聋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架起警民连心桥,被誉为聋哑群众的贴心人。
何巧所在的社区是原重庆市高压开关厂所在地,厂子改制搬迁后,161名聋哑职工就地集中安置。2014年9月,何巧担任社区民警后,第一次入户走访聋哑家庭时,就因无法交流吃了“闭门羹”。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交流中,何巧认识到,要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尤其是为聋哑群众办好事、服好务,必须下苦功练好手语,过好沟通交流这一关。她制定学习手语计划,一有空就又学又练,不仅实现了与聋哑人无障碍沟通,还结合亲身经历总结出与聋哑人交流的要领。“有困难找何巧”“要办事找何警官”,成为社区聋哑群众常常比划的动作。
用爱点燃聋哑群众暖心之“火”。何巧从摸清实情入手,逐户上门走访社区聋哑人家庭,详细了解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逐一建立工作档案,制定帮扶措施,做到有求必应、有事必办、有难必帮。何巧先后为聋哑群众排忧解难300余件(次),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他们心里。2020年4月23日傍晚,辖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79岁聋哑人付某外出不慎走失,正在医院输液的何巧得知情况后,立即拔掉针头赶回社区,和社区居民一起四处寻找,终于在次日凌晨把老人找到并送回家。13岁的聋哑少年小李因为残疾感到很自卑,一度产生辍学甚至轻生的念头。何巧三天两头上门进行心理疏导,半年后终于让小李走出心理阴影,重拾生活信心。
在何巧的积极推动下,2019年初,集警务办公、纠纷调解、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无声警务室”正式挂牌成立,聋哑群众专用的助听器、手写板、急救药品等一应俱全,让聋哑群众有了相对固定的交流活动场所。沙坪坝区公安分局300余名社区民警也主动投入到关爱帮扶聋哑群众工作中来,掀起“学手语、办实事、献爱心”热潮。
何巧荣获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重庆市最美渝警楷模称号,入选“重庆好人”。
全国道德模范 徐玲玲(孝老爱亲)
徐玲玲,女,汉族,1970年8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涪陵区税务局老干部科二级主办。
以拳拳之心报养育之恩的徐玲玲,无微不至照料中风瘫痪23年的养父和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养母。
1971年,1岁的徐玲玲来到养父母家中,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从来到这个家庭的第一天起,她就被养父母捧在手心疼爱、呵护。1998年,28岁的徐玲玲遭遇家庭变故,养父中风瘫痪。徐玲玲与养母共同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担。寒冬,养父大小便频繁失禁,她洗了又换、换了又洗。她总记得给养父灌上暖水袋,却忘了给自己添件薄棉衣。深夜,养父积痰咳嗽,她不眠不休,一次次给养父拍背、喂水,直到养父有微微鼾声入睡。多少次养父心血管疾病突发送医,她挂号送检、忙前忙后……她鼓励养父用还能活动的左手叠被、刷牙、吃饭、写字、如厕,还手把手地教养父使用遥控器、手机和电脑,让养父足不出户便可浏览“天下事”,让他的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2011年以来,徐玲玲的养母也先后经历双目失明、腰椎粉碎性骨折、脑供血不足并发症等,10余次住院治疗。最近几年,又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记忆力衰退严重。徐玲玲为延缓养母记忆力的衰退速度,不厌其烦地教养母使用微波炉、电饭煲、暖手宝、智能电子锁等家用电器。她还带着养母参加旅游团,让老人在游览山水间开阔眼界,给生活留下美好记忆。
徐玲玲荣获全国爱老敬老助老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短评
向道德模范致敬
□饶思锐
昨日,我市3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8名同志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鲜花映衬着国家授予荣誉的喜悦,掌声伴随着人们发自内心的敬意,这是对他们崇德向善的最高肯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无论是深藏功名、助人为乐的退伍老兵蒋诚,敬业奉献满腔热情架起警民连心桥的何巧,还是孝老爱亲以拳拳之心报养育之恩的徐玲玲,抑或是以凡人善举德行巴渝的袁镇涛、彭勇祥、刘鸿、袁玉兰、刘明静、李顺清、来代俊、万芝利等“道德群星”……一个个平凡闪耀的名字,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股股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生动地诠释了道德模范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些“道德群星”以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了重庆人文精神里最温润、最动情的细节;以各美其美的人性光辉,构筑起了“美丽之地”的人文风景线。他们是重庆深入推进道德建设的真实写照,是巴渝大地文明之花结出的丰硕成果,为我们引领社会风尚、培植社会正气树立了良好的导向,让我们由衷致敬,也让我们见贤思齐。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向道德模范致敬,就要让模范精神深入人心。要通过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厚植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让弘扬善举蔚然成风,让道德之花竞相绽放。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