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5日从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北京市近期出台《关于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的若干措施》,旨在逐步建成与首都功能定位相适应的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体系,强调建立提早预报预警机制,对局地强降水、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龙卷风除外)原则上提前1至3小时预报预警。

2021年3月15日,北京市遭遇沙尘天气。新华社记者陈晔华 摄

据了解,针对极端天气如何识别判定这一问题,措施明确“当气象台发布冰雹、雷电、高温、大雾天气红色预警信号,暴雨、大风、寒潮天气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暴雪、持续低温、沙尘暴黄色及以上预警信号,以及发生龙卷风时,判定为发生极端天气”。

措施提出了防范应对各类极端天气风险的共性措施,从识别预判、预报预警、风险防范、应急预案、指挥调度、社会响应、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城市韧性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

2021年7月12日,北京迎来强降雨,车辆行驶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上。新华社记者张晨霖 摄

其中,文件强调提高气象精准预报和提前预警能力,建立提早预报预警机制,对局地强降水、短时大风、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龙卷风除外)原则上提前1至3小时预报预警;对其他极端天气提前6至12小时预报预警,并力争提前24小时预报预警。(记者赵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