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记者随西藏军区川藏兵站部某运输旅从四川成都出发,沿川藏线一路西行,执行春节前的最后一趟运输任务。
(资料图)
飞转的车轮轧过厚厚积雪,车队驰骋千里、日夜兼程,将油料等物资运往一线边防单位。
西藏军区川藏兵站部某运输旅油料运输营官兵驾驶满载油料的运输车翻越海拔4900米的德姆拉山(2022年11月18日摄)。新华社发(贾宇翔 摄)
出发不久,中士李育丞就接到一个电话。“金珠玛米(藏语,意为解放军)!”电话那头传来藏族初中生拥宗热情的招呼声。得知资助自己学业的解放军又来执行任务,拥宗借了爷爷的电话跟李育丞联系。
“拥宗一家是我第一次上高原执行任务时偶然遇到的,得知他家的情况后,就希望能帮助他完成学业。在我们部队,像这样自主结成的帮扶对子还有很多。”李育丞说,“我们常年穿梭在川藏线上,应以实际行动不断加深‘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鱼水之情。”
在海拔4900米的德姆拉山垭口,疾驰的车队突然接到指令缓缓停下。
“前面是100多公里长的连续下坡路段,为了保证车辆制动性能良好、物资油料安全,我们必须再次检查车辆情况后才能上路。”二级军士长朱小红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利落地翻身下车。
“之前川藏线还是土路时,在这里‘掉队’是常事儿!”朱小红说,有几次头车都到兵站了,尾车还在路上维修。“现在的车况和路况都好多啦!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新型野战运加油车、多功能保障车陆续加入,车队如虎添翼。”
朱小红打开自己驾驶的多功能保障车后车厢,记者看到,不大的车厢被分割成两部分,一边有照明、电焊等维修器材,另一边摆放着一张车床,俨然一个小型维修车间。
“这台车是我们旅修理技师李刚研发改装的,可以在野外灵活组合,快速排除故障。”朱小红说。
“除了路况和车型,车队编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级上士李祥瑞一边说,一边展示自己十年前第一次执行川藏线运输任务时拍摄的照片:“怒江72拐”上,军车连绵不断。“当年,由于路途遥远、保障困难,我们每年只能执行数次运输任务,往返一次至少也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在,一个车队10天就可完成一次运输保障任务。”
小型化的车队编组形式,将“灵活配送”变为常态。
西藏军区川藏兵站部某运输旅官兵任务途中进行自我炊事保障(2022年11月18日摄)。新华社发(贾宇翔 摄)
“如今我们可以对接边防部队的实时需求,更加有力地保障战斗力生成。”三级军士长余小启说,“这种编组形式还拓展了配送范围,使我们能将物资配送至营连单位,实现了为高原官兵‘送货上门’。”
在记者跟随的任务车队里,下士杜昌浩是最年轻的驾驶员。入伍3年的他,已成为驾车穿梭川藏线30多次的“老司机”。
“个性化的教练体系和高效的‘单飞’模式,既节省了培训时间,又夯实了基本功,让我们年轻驾驶员快速成长。” 杜昌浩说,此次运输任务,他还驾驶上了新型运加油车。
“作为运输部队,拉得出、运得上、保障好,就是我们的职责与使命。”该旅旅长刘大勇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后勤’。新的一年,我们将以此为指引,不断提升保障能力,全力锻造新时代钢铁运输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