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2日电 (记者 杜燕)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冬奥会后,城市志愿服务遗产如何转化?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指挥部执行指挥、北京团市委书记李军会表示,激励、保留志愿者队伍,特别是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队伍,是北京志愿服务工作的传统。赛后,北京将根据城市功能规划和市民需要,适当保留一些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使其成为“双奥之城”的时代见证。

今天,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办城市志愿服务专场新闻发布会。李军会在发布会上表示,2008年,百万城市志愿者在夏奥会结束之后依托“志愿北京”信息平台,整体转化成为城市志愿者,包括今年服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一些赛事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很多都曾参加2008年夏奥会志愿服务。

他称,在制定北京冬奥会志愿工作方案时就已经把志愿队伍的激励、保留工作纳入考虑范围。

李军会指出,北京将加强志愿者激励,并强化项目带动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之后,将根据北京的发展和市民需要,设计、策划、实施一系列的志愿服务项目,统称“志愿+”,比如“志愿+城市更新”“志愿+疫情防控”“志愿+生态文明”“志愿+文化科技”等等,让志愿者们参与服务保障城市建设发展,并通过“志愿+”项目体系带动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他还指出,今后将考虑突出专业引领。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结束之后,将结合广大志愿者的个人意愿和专业特长,围绕着城市建设发展实际需要的特殊领域,组建一系列的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比如语言服务志愿者、应急志愿者、医疗志愿者等等,让志愿服务成为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延续广大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服务生涯,同时也促进志愿服务事业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