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迎来充满“变数”的一天,云集了众多焦点选手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和女子空中技巧资格赛相继改期,谷爱凌、杨硕瑞、徐梦桃、孔凡钰和邵琪暂定于明日亮相。

为什么一场冬奥会级别的比赛,说改期就改期?实际上,“天气”正是冬奥会绕不开的话题,尤其对占比达七成的雪上项目而言。据公开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之前,过去23届冬奥会中只有4届冬奥会没有任何赛事因天气原因推迟或取消,而其余19届冬奥会或多或少都有比赛项目由于在赛时达不到相关气象条件而被调整。天气对雪上项目的影响程度,从一句冰雪运动“江湖”中的传言可见一斑:“没有经历过延期的雪上项目,是不完整的。”

“从今天早上到中午,云顶场馆群的降雪量两毫米左右,预计未来还会有3-5毫米的降雪,降雪会一直持续到夜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气象中心总首席马梁臣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根据前方气象服务保障人员反馈,现场受降雪影响,能见度下降较为明显,在比赛首次发布推迟消息的上午10时左右。“能见度一般在两三百米左右。”记者在选手出发区附近观测可见,数百米外空中技巧场地上的巨型奥运五环,日常清晰鲜艳,今天仅有模糊轮廓。

坡面障碍技巧的比赛是在由各种道具及跳台构成的赛道上进行,比赛中,5名裁判员根据选手通过不同障碍的高度、回转、技巧、难度系数等,分别打出比赛分数。而能见度降低除了会影响裁判视线,也会给运动员带来危险,同时不利于转播效果,因此,赛程调整成了必要选项。

而对空中技巧项目来说,风的因素更为重要。据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场馆群运行团队后勤副主任束文介绍,两个赛场尽管相隔仅数百米,但存在高度落差,空中技巧场地位置相对较低,且赛事在晚间举行,灯光可以弥补能见度低的问题。

但这是一个需要运动员腾空并做出难度动作的项目,风就是马梁臣和同事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平均风速如果大于5米/秒,对比赛和运动员就可能会造成影响。”他表示,尤其横风的出现对运动员的动作完成情况会有干扰,因此,对风的预报不仅要做到逐小时预报,还要精确到“多少米/秒”。

风的威力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更加显著。跳台滑雪作为项传统的雪上项目,没有世界纪录,只有最好成绩,因为跳台滑雪每场比赛的风速、风向等自然条件都不相同,需要根据比赛当天特定的天气和场地条件下运动员的比赛情况来评判出最好成绩的,不能和其他环境条件下的成绩进行横向比较。例如,在跳台滑雪项目的评分过程中,“风速分”占据其中一项,运动员如遇逆风,利于飞行,便会扣分;如遇顺风,不利飞行,则会加分,以达到平衡。因此,雪上项目运动员不仅要抠技术动作,学会“看天气脸色”也很重要。

此外,据马梁臣介绍,对气温的预报重点关注“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情况,因为体感温度较低可能影响运动员发挥,尤其对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的选手影响更大。而降雪的预报则为场馆运行保障提前“预警”。束文表示,正因为很早就接到降雪的预报,场馆已经做好预案,“今天凌晨两点多就开始组织工作人员上岗扫雪,安排交通流线等,没有因为降雪影响场馆运行。”

“除了每天逐小时提供气象预报信息,我们的信息还要精确到每一条赛道。”马梁臣透露,除了不同项目“看重”不同的气象指标,张家口赛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也形成了显著的局地小气候特征,简单说就是“十里不同天”。

张家口赛区将产生本届冬奥会109枚金牌中的51枚,而其竞赛场馆均落地于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的崇礼,这里海拔从814米到2174米,冬季平均气温约为零下12摄氏度,存雪期150多天,是冬奥会雪上项目举办地的不二之选。“但海拔落差每100米,气象环境就有很大差异。”马梁臣坦言,张家口赛区天气精准精细预报的难度极大,堪称历届冬奥会之最。

以云顶滑雪公园的两个赛道为例,空中技巧场地所在的PARK C区域属于阳坡,气温通常比U型场地及坡面障碍技巧赛道所在的PARK B略高,马梁臣解释道:“后者属于阴坡,白天的最高气温和夜间的最低气温会比阳坡低上两摄氏度左右。”而两个场馆的步行距离仅六七百米。同时,由于U型场地建设了高科技防风网,“风速通常就会比其他场地小一些”。

古杨树场馆群的气候也“姿态各异”,三个主要竞赛场馆间乘媒体班车不到15分钟就能完成一次循环,“距离很近,但气象要素差异很大。”马梁臣透露,由于“雪如意”的场馆设计,外部建筑对场内风起到了“削弱”作用,“它的阵风一般在五六米/秒左右,小于5米/秒的时候比较多。”但如果在同一天的同一时刻比较,“冬季两项中心和越野滑雪中心的阵风就可能会达到10米/秒左右。”

巨大的差异带来气象预报的难题。为攻破难题,从2017年开始,由中国气象局组织协调,抽调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气象台及中央气象台35名骨干预报员组建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预报服务团队,作为吉林省气象台副台长,马梁臣也是其中之一。他们每年冬季都进驻赛事核心区开展长达数月的集中冬训,钻研山地气象预报难题,熟悉冬奥项目,目前已能够实现复杂地形下精细、精准的冬奥关键气象要素预报,有效提升了冬奥赛区的预报准确率,“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可靠的气象预报信息,为仲裁委员会提供决策的依据。”

除了专业人才储备,为冬奥会“观云测风”也离不开“黑科技”。“每条赛道上都布设了密集的自动气象站。而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多普勒激光测风雷达、三维超声风向风速仪、无人机气象探测等先进设备和仪器帮助我们实现了‘分钟级、百米级’的精准气象要素监测。”马梁臣回忆,冬奥会之前,国内几乎没有系统开展过这样针对赛场精细且全要素的观测、研究和预报,“这是冬奥会留给气象人的财富,这些技能和方法在今后我国开展更多冬季项目时都能用到。”

本报河北崇礼2月13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