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没有遗憾、笑冲终点——宝岛雪橇选手林欣蓉谈北京冬奥之旅

中新社北京2月22日电 题:没有遗憾、笑冲终点——宝岛雪橇选手林欣蓉谈北京冬奥之旅

作者 朱贺

“这次冬奥会让我看到更多世界顶尖运动员,也更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回顾首次冬奥之旅的最大收获,中国台北代表队选手林欣蓉近日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说道。2月8日,林欣蓉在北京冬奥会女子单人雪橇项目比赛中滑过三轮,以3分03秒611取得第31名的成绩。

24岁的林欣蓉表示,此行“没有遗憾”。自接触体育项目之日起,她便将“登上奥运舞台”排在心愿单首位,如今终得以在北京梦圆。

“笑着滑过终点”

圆梦时刻伴随着林欣蓉的微笑。

“滑过最险的弯道时没出事,我觉得好快乐!”向记者讲述冲线时刻,林欣蓉的开心溢于言表,她称自己已尽最大努力完赛,第三次滑行时带着笑容冲过终点。

坐落在北京延庆的中国国家雪车雪橇赛道,宛如雪中蜿蜒的游龙,被称作“雪游龙”,这条与众不同的赛道颇具挑战性,林欣蓉最初亦望而生畏。

赛前数次练习提升了林欣蓉对“雪游龙”的体验好感,“它的冰滑着很舒服,就算撞到也不太痛,这很重要。”打破恐惧之后,她开始享受在这条赛道上滑行的“每一个当下”。

第31名,既是林欣蓉首次冬奥之旅的句点,也刷新了其个人最佳成绩,“可能这个名次在大家看来不觉得怎样,但我已经很满足。”

笑冲终点背后,是长达六年的艰辛训练与付出。林欣蓉自10岁左右练习田径项目,为圆奥运梦18岁时才改练雪橇,起初一度被雪道撞到,“手脚没办法抬起来,躺在床上都会隐隐作痛”。

相较幼时起就苦练雪橇项目的欧美选手,林欣蓉身材较小、体重偏轻;而雪橇运动对赛道、器材要求较高,地处亚热带的台湾鲜见冰雪,并不具专业训练环境。

由跑道转向滑道、向北京冬奥进军的这六年,林欣蓉大半时光都在雪橇项目成绩突出的北欧国家“半靠资助半自费”地训练、读书,努力改善参赛条件,同时挤出空余时间打工赚钱,“虽然还是不够好,但知道自己该往哪个目标前进”。2018年得到赞助后,她有了更多经费聘请体能教练、购买更好的器材。

困难重重,“几乎用尽所有力气”的林欣蓉终取得北京冬奥会的参赛机会,成为继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李义芳后首获此项目参赛资格的宝岛选手。

为冬奥村点赞

林欣蓉与大陆雪橇选手平日互动多,海外参赛时遇到颇感亲切。“有时我在训练中受伤,他们会询问队医能不能帮我治疗。”谈及此处,林欣蓉表示很喜欢针灸疗法。

五年未在亚洲过年的她,今年在延庆冬奥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新年。少了与家人视频通话的7小时时差,重逢久违的中餐,让林欣蓉感动不已。除夕夜用志愿者拿来的毛笔、墨水写下春联并张贴时,她说自己“边写边笑,那是那天最快乐的事”。

在冬奥村“吃得很开心”的林欣蓉,还与网友分享了选手餐厅的探秘视频,除用作首次冬奥体验的记录,她更想借此向外界展示冬奥村生活。

视频中,林欣蓉称赞选手餐厅“应有尽有”,中华美食让她“口水直流”,防疫工作也“没得挑”,“没看到任何工作人员把口罩拿下来过,接近选手时也都身穿防护服”。

她笑言,若无疫情,很想去长城跑步、品尝京味小吃卤煮。

为未来做准备

今年1月10日,林欣蓉取得了北京冬奥会的参赛资格,意味着多年的奥运梦终成现实,当时她“开心又不开心”。开心的是数年“灌溉”终到花开时,不开心则在于对完赛后职业规划的迷茫。

“对于冬季项目选手来说,参加奥运是值得庆祝的里程碑。”但林欣蓉的梦想并非止于此,她想做得更好,让更多人看到亚洲、看到亚热带地区也有出色的冬季运动选手。

已将同一赛道上最难的项目雪橇滑进冬奥赛场,林欣蓉计划未来转向钢架雪车或雪车项目,期待取得更好的名次。“钢架雪车的基本能力是起跑,我想结合之前练习田径的经验展开训练。”她还想向台湾田径选手推广这些项目,“告诉大家其实可以‘两栖’”。

无论再相见时以何项目登场,林欣蓉都告诫自己不能松懈,要为未来做准备,“最起码会拼到2026年米兰冬奥会,到时再决定会不会拼到2030年”。(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