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技产品亮相北京冬奥会,卫星总装集成测试实验室即将投用,国家级创新中心等平台相继落地,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等创新成果产能爬坡,百余个创新团队近4000名人才攻坚克难……近日,记者从山东产研院获悉,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的这一创新平台正扎根齐鲁大地,加速技术攻关,不断完善产业创新链,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硬核科技迎来收获期
“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观众看台的清水混凝土用了我们的防水防护产品,纳米硅离子浸透性改质剂能够将防水抗渗性能提高一倍以上。”佳固士(山东)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健介绍,他们的核心技术来自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姚国友和教授安雪晖,目前已经获得60多项专利。
该新型防水材料可以让综合造价降低20%、施工周期缩短50%,并提供50年免费维保服务,在济南落地以来,产品在济宁、潍坊、济南、青岛、聊城等地的住宅小区、综合体、产业园、水利工程等得到广泛应用,并与山东高速合作用于道路的防腐防护。
冬奥会赛事带给观众史上“最清晰”、最震撼的视听享受,背后是8K技术的支撑。“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的超高清大屏就使用了我们设计研发的超高清视频解码芯片。”山东岱微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新军告诉记者,山东产研院孵化的这家企业落户济南后,聚集了上百人的研发队伍,与山东广电、浪潮集团合作,将8K超高清视频送进千家万户。
“齐鲁卫星2号、3号目前已经完成了相机等载荷的研制和测试,计划今年7月发射。”山东产研卫星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贺杰表示,届时将与去年4月升空的齐鲁卫星1号、4号组网运行。自主建设的卫星总装、集成、测试实验室也即将投入使用,济南拥有了整星装配、功能测试等能力,空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在卫星应用领域,中科星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落地山东,空天信息产业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关键优势还是在技术创新上!”山东中科思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商艳龙说,作为一家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初创公司,刚成立两年就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但他们的核心技术研发从1997年就开始了,经过20多年的持续攻关,在山东产研院的孵化和支持下,科研成果最终转化成硬核产品。其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的综合精度最高可达0.01%FS(全量程),甚至能够捕捉到一只昆虫触角带来的压力变化。目前已经实现稳定量产,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升级,产能正在爬坡,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气象、精密仪器等领域。
在山东产研院,像这类结出产业“硕果”的科技创新主体不在少数,正陆续迎来收获期。新型研发机构打造的创新“苗圃”已是枝繁叶茂,截至去年底,已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22个,新建各类创新研发机构72家,新增高技术企业26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培育上市企业3家),凝聚高水平创新团队102个,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近4000人。掌握自主创新的“金钥匙”,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国字号”创新中心聚集
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表示,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的工业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今年将牵头建设“国字号”的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集聚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团队,开展全产业链布局,打造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行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机器产业协同创新基地。此前,新松机器人全球软件总部已经顺利落地济南,仅研发人员就计划达到300人的规模。在工业软件领域,突破运动控制、智能感知、机器视觉等核心技术,推出新松“智慧化工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引入北京科技大学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创业团队,搭建敏捷制造供应链协同网络平台,助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此外,联合海尔、美的等家电龙头企业共建“国家高端智能家电创新中心”,并成功获国家工信部批复,成为家电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已围绕家电智能技术、安全技术等启动研究课题12个。据悉,硅基微纳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MEMS)、光电加工集成与测试平台、材料数字化工程平台等一批科研创新平台正在陆续建设。
山东产研院在面向全球招引一流人才的同时,利用自身平台资源、产业技术优势,构建“产研教”一体化创新体系。与省内八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设立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15个学科方向,遴选中科院院士郑婉华等120余人担任导师,去年招收148名研究生,梯次培养科研后备力量。
同时,针对技术“大拿”往往是企业管理的“小白”的短板,山东产研院为科研创业人才“量身定制”管理教育计划,聚焦科技创新、运营管理、资本运作等,打造青年科技商业领袖,为科技插上管理的翅膀,助推创新企业实现商业成功。
“创新没有现成的模式和道路。”孙殿义表示,作为创新的探路者,就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试错、证伪,扎根齐鲁大地,把实验室办到产业一线、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全力打造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引擎和制度创新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