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22年两会期间,来自卫生健康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带着一年来的积累和思考,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广抗疫经验、推进公立医院建设、加强医学人才培养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王静成。受访者供图

当前,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群众有大病小病还是习惯往大医院跑。如何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王静成向人民网表示,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县域各级医疗机构要充分履行其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升分级诊疗体系实效。

在县级医院建设方面,王静成建议,结合当地疾病谱、诊疗需求、外转就诊情况,合理设置科室、建设人才梯队、发展特色专科,在满足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符合当地需求的适宜技术,针对性强化核心专科、打造优势专科,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

“同时,加大对设备设施的投入,提高影像、检验、病理等平台科室水平,为区域检查结果互认打好基础,减轻人民群众疾病负担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运营成本。”王静成说。

分级诊疗怎么科学合理地“分”、如何及时精确地“诊”?王静成建议,用好“互联网+”平台,实现共享先进医疗设施、互认检查检验报告、双向转诊等。

“此外,深入推进互联网医院和医联体信息平台建设,畅通基层医院与牵头医院各类数据渠道,实现专家、检查、手术、慢病管理等各类资源共享,通过远程医疗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服务可及性,带动区域整体医疗水平提升。”王静成表示。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人民群众对老年病诊疗、康复、医养结合等接续性医疗服务需求加大。王静成表示,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此类服务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能力水平,促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强化与城市和县级公立医院衔接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养老照护、家庭上门、康复护理、医养结合等服务,同时为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提升基层接续性医疗服务水平。”王静成说。 

“代表委员谈健康中国”系列报道:

王松灵委员:吸引优秀人才 造就高水平医师

张国刚委员:促进健康管理医学学科建设 应对老龄化慢病负担

唐旭东委员:中医药振兴发展要“抓两头”“顶天立地”

李秋代表:建议构建适宜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疾病防治体系

姚树坤委员:以医防融合服务为基础 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张伯礼代表:全面系统总结抗疫经验 具有史料价值

吴浩委员:大力培养“强基层”急需的防治结合型全科医学人才

吴以环委员:建议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建设

张其成委员:建议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

丁洁委员:罕见病不“罕见” 建议罕见病药品纳入普惠型商业健康险

蒋建东委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做好原创新药研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