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讲、楼道讲、电梯讲、出租车讲,处处是科普阵地。站着讲、坐着讲、跳着讲,怎么讲都引人入胜。有他的科普现场座无虚席,他发明的抖肩舞愉悦别人、健康自己。他讲述的科普知识通俗易懂、可操作、接地气、正能量,深受社会大众和媒体欢迎,被媒体誉为“中原肿瘤科普第一人”。他就是 “十大医学人文影响力专家”荣誉获得者之一、河南省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消化内二科主任陈小兵教授。“发自内心热爱科普,并大力推广预防为主的防癌理念。”是他始终坚持公益做抗癌科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日,《医师报》记者有机会近距离倾听这位人见人爱的科普“魔术师”是如何“养”成的。
做科普先行者
很多大专家不屑于做小科普,陈小兵则不然,他强调做科普要观念先行。他早就认识到,医生人人都是科普专家,只是有做得好坏之分。在陈小兵身上,有做科普的很多优势,观念的优势、知识的优势、临床实践的优势。
如果您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看到有一个患者里三层外三层聚在一起的诊室,那别怀疑,不是医生在里面晕倒了,而是你来到了陈小兵的诊室。
随着做科普的名气越来越大,门诊量与日俱增,有时甚至一上午就需要看70个患者,下午的医生看到一屋子人,还以为自己走错屋了。这该怎么办?每个患者缩短看诊时间?陈小兵说“很多患者都是拖家带口坐着高铁,甚至坐着飞机来的,你给人家两三分钟打发了,咱对不住人家,那也不是咱的风格,得让患者觉得满意。”但占用下午医生看诊时间的问题也要解决,另一方面,肿瘤治疗分亚专业后,陈小兵负责最多的患者是食管癌、胃癌、肠癌。“重复的话说得太多,一上午门诊一句话要说几百遍。”后来在其他地方讲课时,他突然想到了“何不把诊室也变成科普基地?”
在征得就诊患者同意后,他请尽可能多的患者进入诊室,给大家一起讲。每个人看诊只有5分钟,但是5个人在一起就可以多听20分钟,这样一来患者都听得过瘾,对自己的疾病了解更清楚。经常有患者9点看完诊还不走,听到陈小兵下班,说还想多听听。
都说肿瘤患者谈癌色变,看过陈小兵的门诊就不存在这一问题了,该怎么诊治、注意什么,患者家属都很清楚,沟通顺畅、依从性强,医患关系也相应地融洽了。
“科普和其他事情不是割裂的,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它可以融合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陈小兵说,和患者交流离不开,科研时写基金申请课题也离不开,组织肿瘤多学科会诊时想给其他科室医生讲明白肿瘤治疗还是离不开。他说,“外科医生的阵地是手术室,而内科医生随时随地都是阵地,门诊、病房、电梯、楼道、出租车。”甚至他回老家过年,还在大年初一为村民做科普讲座,这种春节走基层做健康科普的做法他已经坚持了4年。他还将他的科普理念上升成了理论“临床科普化、科普临床化;用科研的态度做科普、用科普的水平讲科研;科普有助于提升临床医生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初识科普 以心相许
陈小兵的科普之路缘起于大学时,读大学的他因为写的科普文章,连续三年被评为河南医科大学校报优秀通讯员。1999年,他读硕士给本科生带实验课,结合起当年发生的台湾大地震,将枯燥的缺氧课讲得有声有色。工作后,他看到的临床案例更多,这都变成了他科普的素材,也让他讲的科普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上,而是“活了起来”。
吸烟易导致肺癌,这是科普最常宣传的理念,很多还在吸烟的人是没听过这句科普吗?肯定听说过。很多专家、媒体的科普也仅止步于此,再多点的就是加上流行病学调查。而陈小兵在科普这个知识点时,他告诉大家,吸烟者不仅仅增加患肺癌的风险,还增加胰腺癌等12种癌症的患病风险,更重要的是吸烟者患的肺癌很难治疗。第一,吸烟的人容易得没有什么好治疗手段的小细胞肺癌、肺鳞癌;第二,即便得的是肺腺癌,往往是野生型的,没有敏感突变基因,也没有靶向药可用。目前肺癌治疗日新月异,但都和你无关。反而不吸烟人得的肺癌绝大部分是腺癌,并且这种腺癌很多是敏感基因突变型,对化疗敏感,对靶向药物更敏感,一天一粒靶向药物,吃药就可以长期生存。
吸烟人士听了恍然大悟,纷纷表示,原来以为吸烟只会增加患肺癌风险,还以为得了肺癌没事,我反正有钱,治就行了,原来吸烟得的肺癌治不好。陈小兵让很多这样的“吸烟顽固分子”都戒了烟。
这些科普方向的形成和他临床上“时时勤留意,事事细观察”的习惯也是分不开的。
经有一周的时间,陈小兵连续接诊了4个癌症晚期患者,职业全部都是教师,有高三的,有初三的。他马上意识到这不是偶然的,很可能有一定共同的原因,如果有共性很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科普案例。他开始思考,为什么高三初三的教师这么容易患癌?在逐一详细问诊后,陈小兵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这4个老师都有熬夜习惯,有的老师经常熬到后半夜三四点,另外一个老师告诉陈小兵,他的熬夜习惯都20年了,一直是优秀班主任、人大代表、优秀劳模。陈小兵终于找到一个大概的答案“长期熬夜可能增加患癌风险”,他就去查文献,发现国外有人研究长期熬夜和睡眠不足,会破坏人体生物钟,进而影响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最终增加患癌风险。
“随时随地都在想着科普,发自内心地热爱科普。”这就是陈小兵,发生在他身边的每件事都可能成为科普时鲜活的案例,这样做科普才有说服力。他先是认同科普的重要性,之后全身心去热爱、去投入。
日思夜想 一句之师
科普不容易尤其是肿瘤专业科普。现代医学日新月异,肿瘤学科进展尤其如此,肿瘤医生时刻要保证自己的知识处于进展前沿。这也是肿瘤医生做科普的优势。
但,即使是紧跟学科前沿的专业人士来做科普,还不够。
做科普还需要“不断试错,不断坚持,不断优化,不断整合,更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里面的学习既包括学术能力,也包括科普能力。
“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取众人之所长长于众人。”这是陈小兵多年来一直告诉自己的。他还对记者说,今天你是来问我,要不我就要带个笔记本。他有个坚持了20多年记日记的习惯,在上面每天总结,现在已经记满了40个本。就在上周末,他去参加的一个患教会上,他听到一位专家讲到神经内分泌肿瘤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非常兴奋立刻记下来。之后在他连续三天的门诊上,都用了这个比喻,患者一听就懂了。“太实用了。”他说。
因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异质性很强,所以在取活检的时候要多取点标本,如果只取一块可能取不到肿瘤。就像是你拿到一个包子,咬了一口,没看到馅,就说是个馒头,其实多咬几口就知道了。
之所以这么兴奋,是因为他之前在给患者讲的是用钓鱼理论,一次没钓到鱼,不能说明海里没有鱼。在普通人看来,这两个比喻差不多,但陈小兵却说,这俩不太一样。因为他发现有了钓鱼理论,有些实体瘤方面的问题还是无法给患者解释明白,比如有的患者问:“我都做过胃镜了,但没有发现胃癌,说我就是癌前病变。”“这时,换这个包子理论就‘趁手’多了。”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