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正面临复杂严峻的疫情考验。为了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上海坚持生命至上,精准防控的大方针,适时动态调整疫情防控策略,实行切块式、网格化管理。
街镇、社区作为“网格化”中的“网格”,如何保障核酸采样不聚集,做到高效顺畅?如何落实更科学精准防控?上海各个街镇、社区“因地制宜”,作出了不同的探索,形成了上海“智慧”。
破解老旧小区老人吃饭、就医难题
“今天天气这么冷,你们一早就到岗,这是我们自制的茶叶蛋和炸酱面,你们这么辛苦,我们也想尽一点微薄之力。”周六一早,徐汇区梅陇三村小区的几位阿姨送来热气腾腾的暖心早餐,感谢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和防疫志愿者们。
时间倒退到3月6日的下午,梅陇三村因发现确诊病例实行小区封控,成为凌云街道受这波疫情影响的首个封控小区。
徐汇区梅陇三村小区
面对这突如其来按下的“暂停键”,各种现实的问题也在考验着这个人口数量超2000户的老旧社区。“我们小区是一个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小区,老年人大约占到1/3,这些老人中有些还是独居老人,他们的吃饭和就医问题怎么解决,是摆在社区面前的第一大问题。”
凌云街道“尚艳华书记工作室”带教书记、梅陇三村原党总支书记尚艳华感怀于街道党工委在封控之初做出的重要决策:将因为封控而断了的营养餐改由订餐模式,一日三餐由志愿者给这些老人送餐上门,以此解决老人子女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尚艳华还在小区内排摸、招募了近20位医护,组成一支临时医疗小分队,随时为就医有需求的居民提供问询帮助。
徐汇区梅陇三村小区
“就在前两天,我们小区一栋楼里的一位96岁的老人突然发病吐血了,老人的其他子女都关在小区外面,仅有一个小儿子根本忙不过来,楼里的居民听说后,都帮助老人联系医院,社区卫生站的医生也前前后后忙活,最终顺利将老人送出封控小区抢救,因为送医及时,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尚艳华说到此,原本沙哑的嗓子又些许哽咽。
“因为感谢居民们的出手相助,老人的子女后来在电话那头都哭出了声来。”尚艳华说,自己干了社区工作那么多年,却是前所未有地感受着一场疫情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
上海最大社区如何精细化管控
3月16日清晨3点,58岁的闵行莘松派出所康城警组前任警长徐斌临时受命,与同事一起奔赴小区南门,因为凌晨5点小区就将开启封闭式管理模式,他们在之前还有许多工作要落实。而他们要面对的是一个总面积达208万平方米、小区居民数近4万人的上海最大半开放式小区。
短短两个小时时间,徐斌和同事冯涛已经按照要求完成了对三个出入口的管控。徐斌告诉记者,根据工作方案,他们落实精细化管理,在有限的人力基础上分别了组建了内部和外围两个工作组,“我和冯涛同志负责守牢外围,确保现场秩序,内部由警组民警王善芹、张开军负责深入社区开展针对性工作。”
上海最大社区康城
在康城实验学校操场上设置的核酸检测点位,57岁的民警王善芹看到一位坐着轮椅的耄耋老人前来,他立即帮忙搀扶老人,协助家属将轮椅抬上台阶。“康城居民人数比较多,我们也呼吁大家要根据楼组长的通知,务必错时前来检测。这两天下雨降温,我们也请带着孩子的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注意衣物的添补。”王善芹说。
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军萍告诉记者,“超大型社区具备自己的特征,我们不能像一般的社区那么组织发动。除了第一时间向家委会、家长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发起召集以外,我们在卫健委和公安同志的协助下,通过多次研商对现场进行了合理的物理布置,在确保防疫标准贯彻执行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每一位居民的滞留时间,能减少一分钟也是好的。”
上海最大社区康城
“学习神器”助阵扫码检测破“数字鸿沟”
“您不会用智能手机登记?没关系,请把您的身份证给我,我来帮您登记信息和打印登记二维码。”近日,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多个小区内的临时核酸采样点上,都可以看到有志愿者手持一台不足巴掌大小的设备,帮助没有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进行核酸检测登记。这台小设备其实就是学生用于打印错题的“学习神器”——“喵喵机”。
“喵喵机”
在平顺小区,志愿者们按照楼道叫号,分6个点位开展核酸检测,减少居民在寒风中的等候时间,整个核酸检测秩序井然有序;专门开辟的绿色通道,让老年人、需要上网课的孩子们可以快速完成核酸检测。
据悉,彭浦新村街道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40%,在核酸检测现场,志愿者帮助老人进行线上预约的“一对一”模式依然效率不高。静安区街道干部灵机一动拿出孩子错题打印机,为老人们打印核酸预约二维码,效率大增。
小区周师傅和他的爱人一听到“小喇叭”的召唤就立马下楼来。周师傅说:我和老伴的手机都是老人机,但之前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没有新式手机,带上身份证就行,我们俩还是心存疑虑,刚才我们给扫码的工作人员看身份证,只见他们一会儿就帮我们打印好了码,这不,你看,就是这张码,周师傅开心地向我们展示这张“小票子”。
建议动态显示检测排队时间制定系统故障应急预案
当前本市正处于疫情应急处置最紧要、最吃劲、最关键时期。随着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市民扫码、亮码次数激增。
3月20日上午召开的发布会上,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朱俊伟介绍,此次疫情以来,“随申码”使用量持续升高,据统计,“随申码”亮码次数单日访问量创新高,超3536.8万,近7日“随申码”访问量比2月同期增长92.7%,市大数据中心全面提升“随申码”整体运行能级,保障市民朋友的正常使用。
作为核酸检测预约、查询的重要环节之一,此次疫情对“健康云”而言,无疑也是一次“大考”。
“同时也是对本市数字化治理成效的一次‘大考’。”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彭辉说,本轮疫情对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一步,如何才能更好为疫情防控提供数据共享和支撑?
彭辉发现,目前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信息化工具箱中,缺乏核酸检测排队等候时间等内容。
“建议在随申办APP中告知需要核酸检测市民的距离最近监测点、检测开放时间、检测实时等候预估时间等,这些信息用户都能在该平台上查看,以便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检测。”彭辉说。
同时,彭辉认为,所有民生政务系统均需制定充分的安全策略,他建议要进一步强化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考虑到上海各区之间数字化转型进程不同步发展不均衡,想要实现整体的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还需要进一步不断实践、完善。
此外,彭辉还建议制定系统故障应急预案,“建议主管部门制定所有政务系统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一旦当系统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政务工作顺利开展。”
抗疫已到了关键之时,让我们携手同向而行,坚持就是胜利!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