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历史永远记住的时刻,一场特大地震撼动中国,一时间,群星暗淡,举国神伤。


(资料图)

15年过去了,一个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有苦有乐的人,勾勒出平凡且伟大的身影,这其中有灾区人民的自我奋斗,也有浙江绵延至今的援助帮扶。

潮新闻记者沿着当年浙江救援队、援建干部的脚步,来到了曾遭受严重破坏的汶川、北川、青川,我们看到这里生长出的生活与故事,不再附带悲情,也无需博取同情,而是一群自强不息者的勇毅叙事。

5月10日的飘雨下午,潮新闻记者站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广播音响里传来的是《思念曲》婉转低回的小号声,北川中学遗址的废墟前摆满了一束束吊唁的白色菊花。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遇难者公墓

在这里,“家”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晾衣绳上的衣服、花盆里的绿植、街边小店的招牌……一个潮湿、巴适的小县城该有的样子。只是这里仅存的房子像是倾斜的积木,更多的一楼、二楼甚至整幢楼层都已埋在地下,植物占领了多数空间,它们扎进土壤也扎进了时间的缝隙。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在遗址以南30公里的地方,北川新县城里的居民楼、商场整齐簇新,街边的火锅店、烧烤店、奶茶店充满了烟火气。

不止是与衢州柯城区东西部协作的北川县,在湖州长兴县对口支援的汶川县,在浙江援建的青川县,当地人已经从悲壮的境遇中行走出来,历经15年的山河重振,显现出意气风发、满目生机的活泼景象。

新北川县城

“敬礼娃娃”郎铮:20多天后高考,目标人民大学

你也许还记得这张照片。

15年前的5月13日早晨7点,北川县曲山幼儿园废墟中,传来小孩时断时续的哭声,被掩埋长达20小时的小男孩,被解放军战士救出。他躺在一块小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一边说着“谢谢叔叔”,一边举高稚嫩的右手,向8位战士敬礼,记者用相机记下这一幕。

被称为“敬礼娃娃”的他叫做郎铮,那一年只有3岁,现在,18岁的他正全力备战20多天后的高考。

“他的目标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或者法学专业。”郎铮的父亲告诉潮新闻记者,儿子读的是文科,成绩很好,现在绵阳东辰学校的高三清北班就读,几次摸底考能稳定在年级前十名。

身高1.85米,爱打篮球,又高又帅成绩又好,提到让自己骄傲的儿子,在北川县公安局工作的郎铮父亲一脸骄傲,“是大家关心帮助的结果。”

每年的5月12日前后,一家人会给曾经关心、爱护过他们的人发微信,这当中,当然也包括15年前救下郎铮的8名解放军叔叔。联系上他们,源自5年前郎铮的想法。

五年前,郎铮在作业本上写了一段话:

“2008年5月13日上午,被埋了20小时的我,忽然见到了光明,还有你们探出的脸,模糊却又温馨。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却在救出我后,抹抹汗,马不停蹄地去拯救另外的生命。而我,只能用一个微不足道的敬礼,来表达我对你们的敬意。我被你们救出的第一句话竟是,我的鞋去哪了,想来真是可笑,如果当时,能问问你们的名字该多好。眨眼间,以前吵着要鞋子的3岁小男孩,已经成为13岁的少年,我已经迎来了忙碌的初中生活,家人们很健康,很和睦,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我多想再与你们见一面,哪怕一分钟,一秒钟,解放军叔叔,你们在哪……”

在这之后的几年里,郎铮的父母陆续联系上了这8位战士,“他们有的在云南,有的在重庆,有做公务员的,也有自己做生意的,还没有凑在一起见过面,但是郎铮和他们的每次通话、微信都很亲切。”

现在的郎铮

当年和郎铮一样在上幼儿园的地震幸存孩子们,现在大多在新的北川中学就读,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潮新闻记者看到“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屹立在入口处,玉盘河在校园内蜿蜒穿行,河边的枇杷树已经结满了果实。

新北川中学是中国侨联凝聚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万华侨华人和社会各界爱心力量援建的灾后重建项目。汶川地震发生后,浙江省侨胞也积极响应中国侨联和省侨联的倡议,积极行动为北川中学的重建募捐,捐款捐物3亿多元。

新北川中学

除了对北川中学的帮助,柯城区与北川县的东西部跨域教育协作也没有停止,北川七一职中师生也曾赴浙江省衢州市中等专业学校学习交流。今年3月9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星小学的一些学科骨干教师不远千里来到四川北川永昌小学,送来线上线下交流活动。

浙川情谊,跨越千里而不断。

“小英雄”林浩:你在抖音里刷到过他吗?他的民宿很快开张

“小英雄”林浩回家了。

15年前,他9岁,是地震中年龄最小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地震震中就在林浩所在的汶川县映秀镇,只有小学二年级的他刚从废墟中爬出,又反身进入废墟,将两名同学背了出来。那一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作为国旗手的林浩被姚明牵着步入鸟巢,他代表着四川人民灾后重建的乐观形象。

昔日的小英雄在上海读了大学,参加过勤工俭学,参与了几部电影的拍摄,创办基金会,和大学同学创业卖水果亏了钱,还到杭州参加过《演员的诞生》录制。

今年,“小英雄”24岁了,他更愿意以映秀镇兼职团委副书记的身份介绍自己。

当潮新闻记者在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门口的广场上见到他时,他正拎着两篮樱桃向游客推销,身后是两位穿着羌族传统服饰、六七十岁的老奶奶。

“下午5点多了,两个老人要赶最后一班车回村子,樱桃没卖完,看我戴着党徽,就找我帮忙。”林浩的普通话很标准,转头对着游客,用四川话推销,“5块钱一斤的‘恩特尔’,你尝一哈子嘛。”

在街头帮老人卖樱桃的林浩

晚上6点半,还剩小半篮,林浩自己花了20块钱包圆了。

“这时候才觉得‘小英雄’的身份好。”林浩身高不算高,很瘦,笑起来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刚刚有人认出了我,很爽快就买了几斤。”

在被闪光灯聚焦的那几年,林浩极力躲避过这个称号,“有记者来采访我,问我是不是小英雄林浩,我就说我叫‘林告’,是他弟弟,你们找错了。”

荣誉、光环混杂着流言、攻击和压力扑面而来,而那时的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留守儿童,“很多人说,小英雄就应该学习好,就应该考上清华,考不上就是失败;参加完活动回到学校,有同学冷嘲热讽,说我怎么还回来和他们一起学习了。”务农打工的家人没法给他提供帮助,林浩把自己扎进了电影和书的海洋里。

去年的5月12日,林浩开通了抖音账号,把镜头对准了家乡的土特产,今年春节后,他回到了老家,“把村子里家里的老房装修改造一下,打算过几个月开一间民宿,名字已经想好了,叫‘浩客民宿’。”

有媒体对林浩进行了采访,记者问道:“大家都说你忘记初心了,你怎么理解这个评价呢?”林浩很坦然:“这些负面评价对我没有任何影响,因为自始至终,我的初心都没有变,我的初心就是回馈社会,当演员或者其他职业,我依然可以做到。”又过去了5年,身份再次变化的林浩,回答没有改变,“在映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开花店,开民宿,开饭店,大家在做的事情,就是一起让家乡变得更好。”作为映秀镇的志愿者,林浩和同伴们这几天在忙着5月13日的汶川马拉松准备工作。

和15年前相比,汶川在变,道路变得更畅通,物流变得更快速,耳边的笑声变得越来越多。这当中少不了浙江人的身影。

在离映秀镇不远的一个村子,潮新闻记者看到有村民正在修剪田里种植的吊瓜,藤蔓已经长到一米多高。长长的藤蔓两端架起的,是浙川两地千里产业的共兴路。

李永新(左一)与同事们在指导吊瓜种植

挂职汶川县的长兴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永新告诉潮新闻记者,汶川丘陵地、旱地多,气候条件和长兴类似,在当地发展吊瓜产业可充分发挥两地产业优势。最实惠的效果反应在当地人的收入上,村民原本种植玉米、土豆,每亩收入不足1000元。以后每亩地产吊瓜籽160至200斤,平均就能有4000元的收入。

在让汶川变得更好这个主题上,这是林浩这样的当地年轻人与浙江对口支援的双向奔赴。

农田里的直播间:浙江的小蓝莓撬动大产业

浙江对当年灾区带来的改变,怎么少的了浙江的新特产——直播。

两天前的北川飘起了毛毛细雨,新县城周边的山顶笼罩着厚厚的云雾。在北川县永昌镇福田村,潮新闻记者见到了在这里开花结果的浙江蓝莓,以及一间开在田边的直播间。

这片2300多亩的“福田里”蓝莓产业示范园,是北川-柯城东西部协作带来的项目。

这对当地人意味着什么?不用外出打工,就能在家门口赚到钱了。

每天早上,69岁的田银德会骑着他的电动三轮车来到蓝莓田里,15年前的那场地震,他家的房子从二层楼塌成了平房,只有10亩种着稻谷的薄田,少有积蓄的他连重盖新房都难。

现在,把自己的田租给产业示范园,自己也成了有着稳定收入的“打工人”,“每个月两三千元收入,和我儿子在绵阳打工赚到的也差不多。”

“福田里”蓝莓产业示范园

产业园的直播间就在田边,支架、灯光设备配备齐全,妆容精致的女主播依次介绍着来自浙江、长在北川的蓝莓以及由它们做成的果干、蓝莓酒。柯城区将“村播”经验带到了北川,用“互联网黑话”说,“培训、村播、直播”将这里的农产品“迭代赋能”,效果显而易见,仅在这片蓝莓基地里,已有蓝莓50万株,项目投资了6800余万元,当地800多人不用出远门就找到了干活的岗位。

即便平常微小,小到一个人或一个行业,小到一个项目或一个家庭,北川一直在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