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7月27日电(记者 董小红、吴晓颖)“值此大运盛典,我们为你讲解蓉城名胜,为诸位接风洗尘……”这几天,参加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全球注册媒体记者们,都收到了一封内容各异的手写小信,有的介绍成都的名胜古迹,有的讲解历史人文故事,这是来自成都不同学校的学生们,给媒体记者们的一份“小心意”,让人非常暖心。不仅如此,扫描信上的二维码,还能听到写信同学的声音,别致有趣。

随着成都大运会即将开幕,类似的“小温暖”频频令人动容。在这个盛夏的蓉城,来自全世界的大学生运动健儿汇聚一堂,街头巷尾洋溢着青春气息,“大运之城”成都正敞开怀抱欢迎八方宾朋。

这是7月26日拍摄的世界大学生运动员人文交流活动启动仪式上的文艺表演。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成都,自古就是好客之城。“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千年前,“诗圣”杜甫就曾在成都写下这样的迎客诗句,表达欢迎远方朋友的真诚情谊。自筹办大运会以来,作为东道主,成都秉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的理念,群众运动热情持续被点燃,整座城市“大运氛围”日渐浓厚,也涌现出很多“小温暖”。

迎着朝霞出发,踏着星光而回。作为成都大运会演职类志愿者,西南民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智泽和同伴们每天都很忙碌。23岁的王智泽来自云南,是一名土家族小伙,虽然志愿工作很辛苦,但他累并快乐着。“大家都很珍视这次机会,不管多么疲惫辛苦,都要展现出最棒的状态。”王智泽说。

7月20日,志愿者骑着大运会定制的以大运会吉祥物“蓉宝”作为主元素的共享单车。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从谷雨到盛夏,成为成都大运会志愿者以来,王智泽经历了疲累与收获、紧张与期待、兴奋与享受。最让他难忘的一幕是几天前的一次开幕式全要素带妆彩排时,合唱团的成员们穿上各自的民族服装在后台候场时,大家手拉手即兴跳起舞蹈,整个合唱团如同一家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目前,成都35所高校的2万名赛会志愿者已蓄势待发,他们将以细心与热情,与全球青年一起共享盛会,在奋斗中成就青春梦想。

7月26日,火炬手叶德元(左)与陈凯迪在火炬传递中交接。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王智泽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志愿者们一起互相帮扶、互相打气,努力做好工作,希望让一个个“小温暖”汇聚成大能量。

用运动来迎接大运会,也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新风尚。成都把闲置的城市“金角银边”充分利用起来,打造成市民身边的运动场地。天桥下、屋顶上、大街边……曾经无人问津的边角地,摇身一变成为市民的网红运动打卡点,一处处“小运动场”折射出“大运之城”的运动日常。

在成都简阳市沱一桥的社区运动角,晨练的人们踩着音乐的节拍舒展着身姿;附近的广场上,健身操、太极拳、柔力球舞出了市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在沱江边的一块门球场地上,槌头与球的撞击发出清脆的嗒嗒声,让人心情舒畅……

“家门口就有场地了,门球场上的草坪非常漂亮,现在打门球的人越来越多,通过锻炼,大家不仅心情舒畅,身体也更健康了。”市民付绍让说。

7月21日,在四川天府新区CDT运动公园内,小朋友参加暑期少儿足球训练。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

乘着大运东风,“小运动场”随处可见,市民随时可以运动健身。无论是小孩、上班族还是老人,都能就近体验运动的快乐,这也是这座城市给市民带来的“小温暖”。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000年城址不变、2500年城名未改,杜甫曾经生动描绘过成都诗意盎然、温暖动人的魅力。今天的成都,随着大运会的筹办,将丰富多彩的美好城市生活,体现在了一个个日常“小温暖”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