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网站发布了一则《商务部部署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消息。其中一句“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备受网络关注,在社交平台以刷屏之势被转载,推上热搜。

原本是商务部应对疫情管制和寒潮天气,针对市场可能出现的物价波动而所做的例行工作,倡导居民提高应急管理意识、储备适量的生活必需品。却被不少流量平台断章取义、博人眼球,导致多个城市出现抢购囤货潮。

常州大爷为应对疫情买了半只猪,还有大妈为了抢米晕倒在超市……囤米面油的队伍中,占据半壁江山的是中老年人。面对不稳定性,老年人的“放大镜效应”为何比年轻人更强烈?

听风就是雨,母亲总是杞人忧天

最近,朋友小刘向记者吐槽,自己母亲看了网上的消息的过度解读,去超市购买了500斤大米、一大箱食用盐和10打餐巾纸。家里的储藏室、橱柜、角落,凡是空余的空间,都被母亲塞得满满当当。

“她日常喜欢刷抖音,看到一些自媒体夸大其词的内容,她就信以为真,加上微信群里铺天盖地的小道消息,她头脑一热也去超市抢购囤积。”说起母亲储存众多生活必需品的缘由,小刘哭笑不得。

小刘向母亲“辟谣”,和她解释商务部发布此消息的原因,并让她心安,目前生活物资货源充足,国家供应有保障。但母亲却觉得小刘“饱汉不知饿汉饥”,不懂防患于未然,还让小刘趁着双11打折,网购多囤点酱菜咸菜,以备不时之需。

小刘向记者说道,母亲疯狂囤积已不是第一次,一有“风吹草动”,她就开始储备粮油。“她听到一些‘负面’的信息就担心得不得了。去年不知道从哪里听到印度蝗虫泛滥成灾并逐渐迁徙,可能会对我国的粮食产量造成影响,她立马就拉上我爸去超市购买了300斤大米,搬米搬得腰痛不说,结果米都出虫子了还没吃完。还有网上说要下调活期存款利率,她却理解为银行‘快倒闭’了,把存在银行的钱全部取出,和我说放在身边最安全。”

“我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囤点生活必需品很有必要,但母亲的囤物行为未免太过夸张。一些空穴来风的消息明明子虚乌有,但她总喜欢过度解读,杞人忧天。”面对母亲“听风就是雨”的瞎担心,小刘非常无奈。

囤的是保障,更是安全感

走进城西一家世纪联华超市,收银台附近摆着满满六摞大米。超市粮油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段时间购买米油等生活用品的顾客较多,购买主力多是60岁左右的老年人。粮油区放不下大规模的米油,便在收银台附近摆放了一些,方便顾客搬运结账。

“前期联华超市举行了‘年终大促’活动,大米、食用油的价格基本是原价的一半。折扣力度大的生活用品受到了大家的青睐,一包20斤的大米,有位老年顾客一次性就购买了十几包,人靠力气根本抬不动,还是打电话让儿子用车拉回去的。”

在生鲜区,记者见到了购物筐里装满各种肉类的吴大伯。吴大伯告诉记者,自己就住在这附近,前段时间已经在超市购买了米油囤在家里。今天是听说肉便宜,想多买点储存着。

“前几天我听朋友说‘商务部发了消息,让老百姓多囤点生活必需品在家里’。我想着商务部不会无缘无故发这种消息的,便跟风在超市购买了大量的米和油盐。回家后儿子就说我盲目跟从,制造焦虑,还给我看了商务部的官方声明,我才知道缘由安下心来。”

吴大伯说,自己往年入冬也会多买点易储存的食材囤在家里。一是超市有活动价格实惠,二是看着家里堆满粮食,心里更踏实。“像我这代人都是苦过来的,往往是危机感和安全感相辅相成。所以听到一些负面消息,第一反应便会往最坏的结果打算,以防万一。”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老年人更易放大“危机”

童年的困苦生活、青年的动荡环境,让老年人更易放大“危机”。比起年轻人的安之若素,他们更趋于未雨绸缪。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陈斌华介绍,老年人与年轻人的成长经历不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物质缺乏的经历。在心理上,他们对于“匮乏”特别敏感,这让他们更重视自身的“安全感”,认为充足的物资会让心里更踏实,更有保障。“老年人做事情,喜欢将‘经验’放在第一位,当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对他们造成‘危机’时,他们首先会联想到之前的困难生活是如何度过的,便用囤积物品来释放内心的恐惧。”

人都有从众心理,当看见大家都在做一件事时,第一反应便是“他们知道一些我还不知道的事情”,这个时候不跟随就意味着“落伍”“掉队”。而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孤独和被时代抛弃。“当内心的稳定意识被打破时,人们就会感觉自己的生活失控,这个时候的心理落差会引发人们的焦虑情绪。而焦虑时,人们往往会反应过度,特别是信息真假辨别能力较弱的老年人,更易被带节奏,盲目跟从。”

陈斌华说,“忧患意识”本身并不是错,近段时间疫情散发,多少为此做些准备,自是情理之中,年轻人需要多一些理解和支持。但老年人因为年龄大,身体各方面机能下降,脑血管硬化,容易情绪波动,引起过度反应。“子女如果一味地埋怨指责,反而会恶化双方关系,适得其反陷入到僵局中。面对想法偏执的老年人,子女可通过因势利导的方式,给予老人更多关怀和建议。同时,可向父母辟谣网络中的一些不实信息,尽量避免老人因为一些负面信息引起恐惧恐慌导致的不理性购物。”

父辈们大多是从艰苦岁月中奋斗出来的,他们明白物质匮乏的痛苦,“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意识让他们更懂得“安稳”的珍贵。年轻人也需要有这种“缺乏感”,在忆苦思甜中感受真实生活的真谛。

指导专家 陈斌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见习记者 叶歆 通讯员 李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