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伯今年63岁,在30岁不到时做了一次体检,无意间发现患有乙肝,但他总觉自己身体硬朗,没当回事,也没做任何治疗。30多年来,心大的周大伯没做过一次体检,平时几乎每天2两白酒,日子过得挺舒心。

三个月前,周大伯感到右上腹疼痛,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自己的肝出问题了。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达到2万多微克/升,是正常值上限的1000多倍,一个11cm的巨大肿瘤占据了他的右肝。

经人推荐,周大伯找到了肝胆胰外科专家——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徐骁教授。进一步诊断检查后发现,周大伯不仅是原发性肝癌,更麻烦的是,他的血型检测为A型Rh阴性,也就是常说的“熊猫血”。

徐骁教授表示,外科手术通常是治疗肝脏肿瘤的首选办法,但是周大伯情况特殊,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肿瘤巨大,紧贴着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如果按照常规手术方案,应该是直接切除右半肝,但是周大伯肝硬化多年,如果切除的肝脏太多,术后发生肝衰竭的风险极大。其次,肝脏内布满血管,手术不慎就会造成大量出血,周大伯这样的稀有血型,需要时间来备血。此外,周大伯还正处于乙肝活动期,种种迹象表明,他并不适合马上进行手术。

针对周大伯的情况,肝胆胰外科、肿瘤科、肝病科、影像介入科、麻醉科、输血科各专家悉数到场出谋划策,最终确定下了治疗方案。

经过抗病毒治疗、两次介入手术,以及靶向治疗,周大伯的各项异常指标达到了可以手术的标准,巨大的肿瘤也缩小到一定范围,脱开了两条肝内大血管,具备手术条件。而经过医院输血科的多方努力,也终于找到了匹配的稀有血液备用,为“熊猫血”周大伯的手术保驾护航。

5月4日当天,历经4个多小时,周大伯的手术顺利完成。他的肝脏血管正常回流,整个术中没有发生肝缺血表现,出血不到100ml。

术后,周大伯的肿瘤标记物大幅下降,形成了一道漂亮的“甲胎蛋白恢复曲线”。这场前后历时3个多月的特殊“保肝”手术,在徐骁教授带领的团队下圆满完成。

徐骁教授表示,像周大伯这样,一发现肝癌就是巨大肿瘤的病人不少。由于肝脏的特殊性,早期肝癌不容易被发现。因此,他提醒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和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以及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人群等均属于肝癌高危人群,应每隔4-6个月进行一次常规检查。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患者为化名)

(记者 张慧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