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云南泸水市锦绣社区71岁傈僳族老人卖花妞约上同伴们,到文体活动场所教年轻人唱傈僳“摆时”,排练社区傈僳“阔时节”文艺表演节目。晚间8时许,明亮的灯光下,老人拿起针线,开始缝制傈僳族小包包。
缝制傈僳族传统服饰
“在山上当了一辈子的农民,想不到老了,搬迁到城里,住上新房,还能靠传统民族手工技术,赚钱补贴家。”卖花妞说,靠双手赚钱日子会更幸福。
卖花妞老人原来住在泸水市称杆乡阿赤依堵村高山,那里山势陡峭,交通不便,到乡上集市赶集,得走七八个小时,她与儿子常年就靠两亩包谷地维持,唯一的经济收入就是卖一两头猪和几只鸡,日子非常艰苦穷困。
“住上新房,让儿子娶上媳妇,是当时最大的心愿。”卖花妞说。
2019年年底,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卖花妞老人跟着儿子搬迁到锦绣社区,住上漂亮的楼房,儿子在社区周边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娶上了媳妇,卖花妞老人梦想成真。
“孙女生下来后,家里的开支一下子增多了。我身体还好,想做一点什么,补贴家用,就是不知道干什么?”卖花妞说。
在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锦绣社区党总支和居委会联合泸水市康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一系列居家养老服务活动,举办“傈僳文化小课堂”,教老人识字,讲普通话,学一些实用技能。当了解到卖花妞老人和同伴三珂比老人有一手傈僳族传统服饰缝制技术,想做一些事,补贴家用的情况后。康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立即行动,与两位老人商量,征求意见后,成立了“奶奶傈僳手工技艺坊”,筹集到1000元启动资金,购买制作傈僳手工的材料,帮助老人缝制傈僳包包和帽子,然后再协助搭建渠道将手工艺品售卖出去,让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傈僳族传统服饰
一个月后,卖花妞和三珂比老人制作精美的傈僳族帽子和小包包在网上销售,扣除成本,收入几百元钱,让两个老人特别高兴。
“想不到我们老了,还能靠手艺赚钱,非常感谢社区党支部和社工,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三珂比老人说,她与丈夫阿华毕爷爷共同生活,年纪大了,不能外出务工,主要靠国家补助过日子,有时候会捡一些纸板和瓶子,贴补家用。现在,社区帮她们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生计,让她对未来的日子,有了新的盼头。
锦绣社区党总支书记才斌告诉记者,锦绣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社区总人数的30%,如何让这些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社区的重点工作。
锦绣社区与泸水市康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密切合作,举办各种学习班,让傈僳族老人学写自己的名字、电话、住址,学用各种家用电器,组建“爷爷奶奶小课堂”“心灵呵护队”,组织身体好的老人志愿到身体不好、有残疾的老年人家里陪护。组建傈僳文艺表演队,传承好傈僳族民族优秀文化,让老人们有事做、有活干、有乐子,开启搬迁后的美好新生活。
缝制小包包
夜晚10时,卖花妞老人还在一针一线缝制小包包,缝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云南网记者 李寿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