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超长待机的三伏天也快结束。大雨之中,耗人正气的暑热慢慢离去,这个时节及时“补气”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说到补气之宝,便是被李时珍称赞为“补药之长”的黄芪。
“作为药材,黄芪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在临床上经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内热消渴等病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芪中的黄芪多糖、黄芪皂苷、生物碱等成分都对人体非常有益。”杭州市中医院养生专家表示,中医认为,黄芪味甘,性微温,气薄而味浓,有补气固表、利水、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特别适合气虚和阳虚体质状态的患者。
各地中医药防疫方皆有黄芪
气机不畅则百病生,外行吃人参,内行吃黄芪。人参和黄芪虽然都是补气的中药,但施用效果不同。人参为大补元气之品,疗效快但容易上火;黄芪补气固表作用虽起效缓慢,但作用绵长,且可以根据服用进程随时调整。
近期,为抵御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省市都调整了中医药防疫方,其中黄芪被频频使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肺气的主要功能是卫固体表、抵御外邪,肺气弱就很容易致病,而肺部的药补强调“扶正”,以补气药物施治即可提升身体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之所以医院多用黄芪来抗击疫情,主要因为它的补气作用强,价格比较亲民,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较低。同时,黄芪的托毒排脓功效也有助于宣肺排痰,多种营养物质也可以增强人体抵抗病毒的免疫力。
民间一直流传着“常喝黄芪水 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常用黄芪泡水当茶喝,有良好的防病保健康的作用。
早上一杯黄芪水,可以将其提气的作用发挥到最强,保持一天活力充沛,浸泡的时间适当延长一些,补气固表的效果会更好。不过,黄芪水虽好,也要注意用量,喝多了容易上火,每次泡15-20克为佳。如果用黄芪搭配金银花、枸杞,还能起到清热解毒、解表祛湿、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
上等黄芪怎么挑 三大食疗菜谱请收好
黄芪药材参差不齐,挑选时以身干、条粗壮、皱纹少、粉性足、质坚实而绵、不易折断、味甜、无黑心及空心者质佳。买时最好能嚼一嚼,有豆腥气更佳。
与现代人多把黄芪当做一味药材不同,我国古人曾把它列为日常食疗的原材料。而其中最容易上手的便黄芪粥。
据考证,自唐代起,文人墨客的餐桌上便少不了黄芪粥。白居易就曾因此作诗赞叹——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其中的“黄耆”便是黄芪。
专家提醒,黄芪虽好,但肾阴虚、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不适宜服用。女性如果正在月经期或怀孕期,也不建议食用,黄芪药性不利于经期恢复,易导致滑胎,对胎儿和孕妇都会造成伤害。
●“三煎三煮”黄芪粥
食材:
黄芪30g、大米100g
做法:
取黄芪加10倍的清水浸泡半小时,连水一起烧开,中火煮30分钟,将药汁滤出备用;
往锅中加等量的清水烧开煮15分钟,再次滤出药汁,然后将这一步骤重复一遍,将煮过的黄芪药渣捞出扔掉;
最后将三次煮的药汁放在一起,放入约100g的大米,煮成稀粥即可。
功效:
黄芪粥味道甘润,药性平和,适合体虚、中气不足的人,大病初愈、手术后的朋友可以多吃。
●当归黄芪乌鸡汤
食材:
乌鸡半个、黄芪5克、当归5克、党参5克、无核红枣10克、枸杞5克、干桂圆肉10克、姜块适量
做法:
乌鸡洗净,用刀砍成块,姜块拍扁,黄芪、当归、党参、红枣、桂圆干洗净备用;
锅入水,大火烧沸,放入姜块和料酒,把乌鸡焯水,捞起用凉水降温,冲洗干净油污,控干水备用;
将乌鸡放入砂锅内,加姜块、黄芪、当归、党参、红枣、桂圆干,大火煮开了以后撇去浮沫,盖上砂锅的盖子,转小火炖2个小时;
放枸杞再煮10分钟,汤好后,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盛起食用。
功效:
当归的补血,黄芪的补气,再加上乌鸡的滋阴补肾之效,组合之后可谓绝佳,但要注意的是,当归和黄芪的最佳比例是1∶5。本菜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者,可治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女性朋友常服可气血调和,使皮肤滑润白皙,富有光泽。
(见习记者 徐文强 通讯员 徐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