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文化博大而精深,中餐以色香味俱全闻名于世界。中餐形式多样,每一种烹饪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味和特点,但无论哪种方式,都离不开一种重要的调味剂。

油的使用,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现如今中国寻常百姓家中最常使用的是植物油,其中以大豆油为甚,大豆的平均含油量为20%,压榨后的豆粕还可广泛作为动物饲料使用,甚至可以与大豆的市场价值相媲美,这就使得大豆油的成本大大降低。物美价廉的大豆油也就自然受到了生产商和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大豆油有6%~8%棕榈酸,25%—36%油酸,3%—5%硬脂酸,52%—65%亚油酸和2%—3%亚麻酸的成分组成。

棕榈酸和硬脂酸是饱和脂肪酸,油酸是一种单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是易“黑化”物质,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在贮存和加热过程中极易氧化、酸败。含量过高容易使油脂整体品质受到影响。因此,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使食用油中含量过高的亚油酸转化成油酸。从而培育出高油酸的大豆品种。

常规的育种方法存在工作量大、周期长、效率低的通病。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于是育种家们开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研究工作。2010年美国批准了杜邦先锋种子公司,研发高油酸大豆的商业化种植,在它体内表达了一段基因片段,使得大豆内源的该基因沉默,不能产生脂肪酸脱氢酶,从而阻断了油酸脱氢合成亚油酸的途径,使得油酸由原来的21%升至76.5%,亚油酸的平均含量由原先的52.5%降至3.6%,并且亚麻酸的含量也显著降低,大豆的品质和食用价值得到提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