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四个维度”,厘清“两组关系”——

北交所持续释放改革效应

本报记者 祝惠春

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揭牌开市,截至目前已满3个月。记者日前获悉,截至2022年1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8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占比87%;新三板创新层挂牌公司1221家、基础层挂牌公司5694家,呈现出“金字塔”结构。目前,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的挂牌公司超过千家。

北交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底,北交所市场日均换手率2.00%,整体年化换手率为484%。投资者数量超480万,是北交所设立消息宣布前的2.8倍。公募基金积极入市交易。创新层和基础层获得有效带动,2021年成交额同比增长19.76%,其中做市股票成交额同比增长37.76%;10只指数全部上涨。

全国股转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交所董事长徐明日前向媒体表示,新三板精选层由交易场所一个市场层次转变为证券交易所,法律地位的提升,解决了前期困扰市场发展的一些重大关键性问题和制度性障碍。北交所与新三板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市场定位突出“更早、更小、更新”,与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形成错位格局、增强服务合力。

北交所的长期目标是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徐明认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理解应概括为“七项特征”,并须厘清“两组关系”。相较发展成熟的大型企业,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主要具有七项特征:创新动力更强、人才知识依赖度更高、成长潜力更高、创新模式多元、行业分布多元、风险特征更突出、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在创新型中小企业识别过程中,须厘清“两组关系”。一是与“专精特新”的关系。创新型中小企业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其创新不仅体现在新兴产业中,也会体现在传统产业中,创新主体不仅包括以制造业为主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的生活性服务业企业。

二是与“硬科技”“三创四新”的关系。创新型中小企业与科创板“硬科技”企业、创业板“三创四新”企业,均具有创新属性。在个性方面,除发展阶段更早外,北交所与新三板服务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更加凸显包容与精准。在包容性上,北交所与新三板服务的行业分布更为广泛,市场仅设置负面清单,除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等明确禁止上市融资的个别行业外,不另设行业准入要求。在精准性上,要求企业具备创新属性,能够合理论证、充分披露。

市场上有一种认识以为,北交所主要服务以制造业为主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徐明表示,北交所同样欢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的生活性服务业企业。他认为,应从“四个维度”理解服务主阵地:一是创新型中小企业聚集地,二是特色制度功能示范地,三是良好资本市场文化涵养地,四是“投早投小投新”生态策源地。在2022年,北交所将坚持错位发展,坚守市场定位,聚焦“更早、更小、更新”,充分体现市场包容性和精准性,与资本市场其他板块错位分工、有机联系,合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兼顾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拓展数量规模,初步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丰富企业结构,围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形成多元结构板块。另一方面,做好互联互通。切实发挥承上启下功能,持续落实好与沪深市场、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联通机制。

业内专家表示,北交所在短时间内改革效应持续释放、市场生态发生积极变化,殊为不易。下一步,建议北交所在资本市场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立足自身发展规律和需求,加大制度、产品和工具创新力度。结合创新型中小企业对外融资、资产组合需求特点,构建工具丰富、兼顾市场效率与风险约束的融资并购制度体系,多元的交易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估值定价能力,逐步打造出我国资本市场上创新型中小企业“晴雨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