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也会日常“换装”、夜晚“变脸”?近日,媒体刊发安徽警方查处的一起网络账号非法交易典型案例:“赚钱呗”等APP在白天发布诸如辅导孩子作业等合法合规的兼职,而到了晚上特定时间就会跳转至含有社交账号买卖交易的界面。此外,这类APP还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交易服务。目前警方已成功捣毁多条黑灰产业链,10余万个涉嫌非法交易的社交账号被封禁。

人们不免生疑,兼职赚钱类APP缘何热衷“昼伏夜出”“表里不一”?躲避监管恐是最大的考虑。要知道,网络账号并不是想卖就能卖。以去年正式施行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为例,“违规批量注册、囤积或者非法交易买卖公众账号”属明令禁止行为。在实践层面,出租、出售个人网络账号也潜藏多重风险:泄露隐私、资产受损、名誉受侵犯,尤以电信诈骗为甚。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社会稳定计,国家严厉打击非法账号交易,由此不难想见此类APP的“魔高一丈”。

没有审核入口的失守,就不会有后续黑灰产业链的环环相扣。身怀“七十二变”的APP是如何躲避应用商店的上架前审核,堂而皇之任用户下载?据介绍,应用程序开发团队在设计主产品时,会配套开发“马甲包”APP提请审核。而一旦APP成功上架后,平台运营团队就会采取技术手段供“号商”发布收购任务。简言之,利用技术之便钻审核、监管之漏洞。这就启示有关部门及时查漏补缺、提档升级审核卡口。另外,针对此类APP违法行为的非连续性特点,有关部门也宜通过技术手段加大检查频率,适时开展常态化监控。

如果说非法交易平台加强了各黑灰链条的沟通,那身涉其中的交易双方无疑是关键节点。放眼朋友圈、群聊,各类出租、出售网络账号的消息不时出现,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的可观收益撩动着一些人的心弦。与有形的物品相比,网络账号等虚拟资产似乎更易实现经济利益的长期化、最大化。抱有“放着也是放着,不如赚钱”的想法,部分人不惜将含有重要信息的网络账号委以他人。短视之下,各种可能的违法犯罪行为正悄悄酝酿、暗地实施。于赚取差价的“号商”而言,低买高卖的牟利之道正是其获利不菲的秘诀。在畅联无阻的黑灰产业链条中,经济收益是指挥交易双方的有用指挥棒。

网络账号属个人私有物,怎可另做电信诈骗非法之用?兼职赚钱类软件本应积极为用户提供正当的生财之道,怎可打起违法犯罪的歪主意?个人账号不可随意转租,两面派的APP更应尽早整治!有关部门当织紧织密监管网络,提质升级技术手段,从而为用户的信息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