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胜利召开一年来,各地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劲闯劲十足,乡村产业发展稳中有升,各地脱贫村发展呈现欣欣向荣良好局面。脱贫攻坚时期,我们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各地干部群众没有停歇,而是更加奋发有为,通过更多有益的尝试让“造血”更持续、健康、有力。

脱贫攻坚殷实成果逐步显现,乡村振兴基础坚实。从山顶搬到山下,从茅草房搬进楼房,从过去洗澡难到如今随时用上热水,从过去单一饮食到如今丰富的餐桌,从过去广种薄收到如今在现代工厂园区上班……脱贫村的老百姓改变的不仅是过去的生活方式,更是改变了过去的生产方式,彻底扭转了卫生健康条件差、生活居住环境恶劣、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的局面。

山河依旧,换了人间。位于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彝族同胞,如今家家用上崭新的家具,装上了热水器电磁炉,手机看视频成为大家消遣方式。改变的不仅是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关键的是居民们的思想,“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唯有辛勤劳动才能致富”“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让知识改变命运”,在积极思想的带动下,乡村处处朝气蓬勃。

面向市场产业升级持续增收更有力。乡村振兴开局一年来,各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更注重对产业质量、产业竞争力的培养。过去农产品附加值低、种类大同小异,“土特产”几乎是共同的标签,同质性强市场议价能力弱,市场稍有波动就可能滞销。现如今,一些地区根据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将原来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发展高端现代农业;一些地区产业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不同地域人群喜好提供差异化产品,定位更加精准,客户需求更加满足,牢牢占领了市场;一些地区引入龙头企业,动员全村开展规模生产,标准化作业、持续技术创新、精细市场调研、市场渠道开拓,村民收入显著提升。告别“土特产”的粗放式经营,乡村产业科技含量更高,市场适应性更强,乡亲们的持续增收更有保障。

人才回乡创业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近年来,乡贤的示范带动作用令人惊喜,往往是一乡贤一项目带动全村参与投入,他们如同一剂催化剂,激发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早期外出创业的优秀人才更易接受新事物,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渠道,对市场行情更加敏感,对当地条件配套更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更贴近老乡们的生活习惯、生产习惯、思想水平。人才回乡带回去的不仅有资金、更重要的是发展的想法和成功的示范。不仅与周边村民共享生意经,还能带动就业促进增收,涌现出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经济合作模式。

让造血更持续健康,归根到底是要摆脱过去原始生产生活的束缚,提升产业的价值,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一年来各地通过探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乡村振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伏特)

[ 责编:丛芳瑶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