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对33.6万个点位进行无障碍整治整改,精心打造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

北京成为残疾人友好型城市

2008年夏奥会的时候,杜鹏坐着轮椅在水立方观看了奥运比赛。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那时就盼望着有更多残障人士能走出家门,看到人生的风景和希望。”

14年后,杜鹏作为监督员参与无障碍设施改造和建设,光“冰立方”就去了不下5趟,在他和其他监督员的建议下,“冰立方”的无障碍设施再次升级,甚至无障碍坐席的栏杆都降到视线以下。

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是促进举办城市乃至全国无障碍建设的重要机遇。3年来,北京累计整治整改点位33.6万个,精心打造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100个“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区、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事和服务保障相关区域基本实现无障碍化,群众好评率达到88.35%……北京,逐步成为残疾人友好型城市。

残疾人朋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无障碍环境是保障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以往,杜鹏在家门口小超市买东西,只能在外面大声吆喝,或者麻烦路人帮他叫老板出来。常去的理发店也需要别人的协助才进得去。而现在,这些小门店都装上了平缓的坡道,没有条件的就把服务电话张贴出来,在软性服务上托好底。

有没有扶手,坡道是否达标,轮椅能否畅行无阻;盲道是不是连续可用;听障人士过马路能不能顺利……残疾人走出家门前,总会担心这些问题。

借着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的契机,2019年11月,《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行动方案》印发,这是北京市首次开展全市范围内无障碍环境专项提升行动。方案明确了4个重点领域的17项任务,盲道、人行道、地面交通、政务服务窗口、居住社区等均被列入,实行“应改尽改”。

外面的环境便利了、舒适了,残疾人朋友自然喜欢走出家门。家住亚运村街道的张玉良组建了一支残疾人轮椅训练队,每周都到安慧里小区的葫芦岛广场进行轮椅康复训练。得益于无障碍改造工作,广场上安装了全新的坡道和分层的扶手,道路采用防滑透水的沥青材质,活动空间的入口也消除了高差,方便轮椅通行。有了友好的环境,张玉良和朋友更愿意出门散心锻炼。

3年来,首都北京的无障碍环境适用水平显著提升,主要道路盲道基本没有断点、缘石坡道基本零高差;地铁1、2号线等老线车站更新59部爬楼车和142部轮椅升降平台;1.2万余辆公交车配备无障碍导板等设施,更多残疾人、老年人可以独立出行。市、区、街乡三级政务服务大厅,二、三级医院,一、二类公共厕所全面实现无障碍化,大家出门就医、办事也更便利。

从“能用就行”到“管用好用”

无障碍设施不起眼,却最能体现城市的温度,它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细密微小但不可或缺。

在提升和改造中,一切均从小处着眼。前门草厂地区有900户约2300位居民,其中持证残疾人400多人。自无障碍专项行动开始,前门街道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征求居民需求,对有轮椅出行需求的居民“一户一方案”修建坡道。若家门口空间有限,就用扶手替代,再加装无障碍服务呼叫器,或配备折叠坡道,不管什么方法,归根结底是让胡同居民生活得方便。

街上的盲道、人行横道怎么改?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在调研中发现,受井盖影响,一些人行步道往往会出现一个半圆状或者圆弧状的缺口,市民经过时很容易踩空摔倒。他们创新提出可180度翻折的标准化盖板方案,既满足井盖日常检查需要,又补齐了步道缺失部分,消除步道高差,增加了有效通行空间。

“小细节”的背后,是高标准的精细化要求。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发布后,又出台了配套的技术指标图册。“以前是有就行、能用就行,现在不仅要能用,还要管用、好用,要用得舒服、用得方便。”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无障碍协调处处长彭四田举例,无障碍指南里要求,设置无障碍厕位的公共卫生间内应提供不小于80厘米的通行宽度,但实际改造中却把宽度提到了85厘米,甚至运动员流线拓宽到1米以上。

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怀正体现在每一厘米的用心之中。2000名专业监督员更是活跃在一线,他们以体验查问题、以监督促整改,参与事前评估、事中指导、事后验收。北京冬奥组委还聘用了10名无障碍监督员,几年下来他们写的体验报告摞起来有一米多高。所有整改点位的按钮、扶手、抓杆的位置,宽了还是细了,长了还是短了,都是在残疾人朋友的体验中一点点总结比较出来的。

无障碍意识深入人心

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支持,也助推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智慧化、多元化,信息无障碍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

自2020年2月4日起,北京例行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多了一位“新角色”——一位手语翻译身着正装、端坐在发布台旁,手指上下翻飞,迅速将发布内容用“手势”表达出来,帮助北京22.7万名听障人士了解疫情防控信息。

2022年2月5日,冬奥会的第1个比赛日,中国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项目夺得首金。细心的观众可能注意到,直播画面中右下角有一个手语主播,更神奇的是,这个手语主播并不是真人,而是手语数字人。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的投入使用,为熟悉手语的听障人士带来了精彩“解说”。

细节源于真情,手语传递关爱。为重大新闻发布会和赛事活动配备手语翻译,就是保证每一个残疾人朋友不被落下。

真正的无障碍,还在人的观念上。无障碍意识深入人心,才能推进无障碍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

上周,杜鹏和爱人预约了一辆网约车出行。车到了,司机热情地下来招呼并搀扶杜鹏和他爱人上车。“您会觉得拉我们这样的乘客不方便吗?”杜鹏和司机聊起天,问出心中的疑惑。“其实我最先想到的是车够不够大,能不能放下您二位的轮椅。我今天还跟你们学会了折叠轮椅,下次遇到其他客人也能帮忙了。”司机笑着说。

无障碍建设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三年来,老旧小区“菜单式”改造、加装电梯等无障碍设施改造成为常规性项目;2.95万栋老旧住宅楼加装扶手、单元门口进行坡化;2.43万个“七小”门店进行门区改造,努力解决群众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无障碍问题。

无障碍建设,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对每个人都适用。有爱,才无碍。推动无障碍发展,大家才能“一起向未来”。(记者 任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