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向未来|有备无患!多项“黑科技”助力冬残奥会CCTV专区视界来源:央视网2022年02月21日 17:59A-A+QQ空间新浪微博QQ微信
“所谓突发事件,常规情况下,99%都不会发生,但我们仍要为这1%的可能性做100%的准备。”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主任刘亮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19年,在科技部主导下,冬奥会应急医疗救援指挥调度系统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牵头,多家医院和科研单位共同开发。
整套系统通过科技赋能对场馆的医疗配备资源以及医学突发事件进行标记定位,状态呈现,实施调度以及辅助决策。从数据分析、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到组织指挥、现场急救以及转运后方等一系列的环节,做出有效协调和统筹。据悉,此次北京冬奥会共有138个医疗站,98辆救护车,三个冬奥村的综合诊所,以及41家定点医疗保障机构,通过这套指挥系统,可以和每个诊室进行实时视频通话,了解现场的救援情况,便于指挥中心为下一步的工作部署作出研判。
应急救治其实就是跟时间赛跑,正所谓“白金10分钟”、“黄金一小时”。在冬奥会之前的多次模拟演练中,从调度中心接到指令到运送伤员至定点医院,平均用时仅仅15分钟,完全符合甚至超过国际运动赛事的保障标准。所以,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系统可第一时间科学合理地调度医疗资源,精准救治伤病员,有效降低死亡率、伤残率和社会影响。
这就是北京冬奥会期间被多次提及的“智慧医疗”技术中的一项。所谓“智慧”,并不只是大量运用先进电子仪器和设备那么简单,而是更科学、更便捷地展现冬奥医疗保障的每个环节。
跟夏奥会相比,冬奥会的致伤比例相对较高,尤其是雪上项目,比如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由于速度快,坡度大,一旦出现伤情,往往都是重伤。当这些伤病员被运送到冬奥会定点医院后,发现其伤情和病情非常复杂,需要专科的专家去做相应诊断和治疗时,就要用到一项“黑科技”了。
它叫“远程手术机器人”,最早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帮手,配合主治医师完成手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利用5G技术,医生已经可以通过远程操作机器人完成越来越多的手术类型。从阑尾炎手术到恶性肿瘤手术,现在通过手术机器人都可以完成。
举个例子,如果张家口赛区出现伤员,医生在天坛医院就可以借助这套远程手术机器人,直接给伤病员做相应的手术。
如今冬奥保障专家团队已经协助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完成了针对颅脑损伤的雪地救援标准,制定了有效的急救治疗方案,确保冬奥会医疗保障任务顺利完成。
类似这样的“黑科技”还有很多。
比如赛场中那些360度无死角的监控设备,除了能够记录运动员比赛的精彩瞬间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运动员的情况。一旦运动员突然在赛场内倒地,医生就可以及时通过慢镜头回放画面来了解伤员受伤的过程,哪个部位,如何碰撞,都一清二楚。这就为医生在第一时间救治伤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还有智能专家推荐系统,它融合了不同医院和不同专业的顶级专家,能够根据伤员受伤的情况,匹配最合适的专家给伤员诊治。
在运动员受伤后,现场处置医生只要将伤员的基本信息和伤情症状输入系统,基于后台大数据分析,在几秒钟内就会根据伤情症状匹配距离最近相关专业最强的医院,以及擅长此专业的医生。
除此之外,冬奥会赛场还有许多方便快捷的智慧设备。
高山滑雪的赛场内停放有“雪车急救医疗站”,它就像一个移动的ICU一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建立深静脉通路的设备,气管插管的设备,呼吸机等等这些高端的医疗设备应有尽有。有了它,就可以第一时间为伤员启动高级生命支持,有效填补救护车到来之前的治疗空白期。
冰球赛场附近停放有“口腔治疗车”,测试赛期间,有一名运动员被打掉了三颗牙,按以往惯例,必须用救护车转到定点医院去做相应治疗。而有了这台移动的口腔治疗车,就可以在车里完成临时治疗,如果伤情控制得好,运动员甚至可以直接重新返回比赛现场。
由此可见,用各种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冬奥医疗保障系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精准地保护运动员的生命健康。同时,作为奥运遗产,这些设备还将在冬奥会结束之后更广泛地应用于普通老百姓的医疗服务当中。
在奥运赛场从来都不仅仅是体育比赛的竞争,也是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体现,是科技发展进步程度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见证。冬奥智慧医疗的项目,倾注了所有参与其中的医务工作者以及技术人员的心血。他们的辛苦付出就是为了给全世界呈现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通过北京冬奥会,不但展示了中国智慧,也展示了未来医疗的方向,更展示了一个强国大国的风采。
北京冬奥会已经闭幕,冬残奥会即将开始。相信有了如此周到的医疗保障系统,冬残奥会也必将顺利举行,圆满成功。
参考材料:《生命线》、《冬奥1+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