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进出口规模达6.05万亿美元,年内跨过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达到历史新高。

刚刚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目前需要补齐哪些短板?中国经济稳外贸、稳外资面临哪些新任务和新要求?创新服务贸易发展又有哪些具体的路径?

针对上述疑问,《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原秘书长张燕生。

要在推动贸易便利化上下功夫

NBD: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哪些特点?需要补齐哪些短板?

张燕生: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国已经出台多项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今年全国两会继续释放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号。 

首先,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低关税、甚至零关税的开放。比如中国加入RCEP,未来超9成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将实现零关税;未来如果中日韩自贸区达成,零关税的比例可能达到95%。关税的降低,能够消除关税壁垒,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下一步,中国要在推动贸易便利化上下功夫,包括许可审批、配额以及国际物流等,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第二个特点是制度型开放,重点是推动规则制度的管理要与国际高标准相衔接。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的外商投资,我们都设立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包括外商投资法的实施等,中国在构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迈出了一大步。 

当然,现阶段我国服务业开放特别是制度型开放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开放领域和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推进服务业开放的力度有待加强等。

NBD: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中国已经加入RCEP,下一步,在对接高标准自贸协定方面有些方向? 

张燕生:就像你说的,今年1月1日起,RCEP已经生效实施,下一步就是如何高质量实施,持续提升地方、产业和企业用好用足协定的能力,与成员国一道做深做实RCEP机制建设。中国在对接高标准自贸协定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的规划图,下一步要积极筹备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

当然,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中国未来还将有可能加入亚太自贸区。标准越高,能够参加的国家就越少,质量越高,愿意加入的国家就越多。因此,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加体现的是包容性。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既有亚洲国家、也有欧美国家。

创新发展服务贸易

NBD: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要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在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方向? 

张燕生:创新发展的原因是我国在服务贸易发展上仍然有非常大的空间,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逆差。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交易是逆差、保险是逆差、运输是逆差,还有旅游也是逆差。现阶段,创新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弥补逆差或者缩短逆差,而是提高逆差项的质量。 

当前,我们国家已经设立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带动全国服务贸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制度创新。重点在改革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完善政策体系、健全促进机制、创新发展模式、优化监管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我想这也是服务贸易下一步创新发展的方向。 

NBD:您如何预判今年外贸表现?在经济增长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燕生:中国加工配套生产能力及履约能力等确实很强,但这里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果中国的外贸增长特别好,就意味着贸易不平衡有日益扩大的风险,贸易日趋不平衡就可能导致贸易摩擦、贸易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还是要力争保持贸易平衡。 

2022年上半年中国的进出口仍然可能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速,主要取决于全球供应链的恢复程度。

但是,在中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大循环发挥主导作用,依托国内大市场来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发挥超大市场规模的市场潜力,因此我相信今后中国对外贸的依存度会持续下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