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打付费实习“黑中介”净化就业市场

甘楚林代表建议

□ 本报记者 文丽娟

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企业看重高校毕业生的实习经历。然而,企业实习机会“僧多粥少”,利益驱动之下,付费实习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成为黑灰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甘楚林注意到了这种现象。3月5日,他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调研中发现一些人力资源公司或机构人员通过互联网平台,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提供付费实习服务链接,明码标价实习“内推”,“2万元一个实习岗”“互联网大厂实习5万元包OFFER”“实习证明加4万元”。为了让简历“更好看”,许多高校毕业生不得不接受高昂的付费实习价格。

“把公平竞争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加重了就业市场的‘内卷’,加大了社会就业焦虑,抑制了普通家庭学生就业上升通道。”甘楚林说。

为此,甘楚林建议采取措施净化大学生就业市场,促进良性公平竞争。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出台文件,规范大学生实习市场。各地人社部门牵头,建立当地权威统一公开透明的实习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分类的实习招聘录用程序和可操作指南,严禁提供收费实习行为,设立投诉举报有效受理途径。

甘楚林提出,要积极开展实习就业市场网络专项监管行动,严打付费实习“黑中介”。同时要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大对学生实习实践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强化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保障学生实习效果和学生实习权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