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障碍,是我国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兰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士岭指出,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劳动能力,需要终身服药和长期监护照料,致残风险高,成为贫困人口增加、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以及危及公共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自2004年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精神分裂治疗管理从长期住院转向社区治疗模式。目前各地陆续开始探索各种类型的社区康复治疗。需要关注的是,居家患者每日需要自主服药,自行中断药物治疗将会增加复发和再住院风险,威胁患者家庭和公共安全。王士岭代表指出,自2017年开始,全国多个省市开展了使用长效针剂代替口服药物的治疗管理模式,有效改善了服药依从性低、复发率高、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差等一系列难题。

虽然社区管理展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实践中推广仍然面临许多实际困难,主要包括缺乏国家层面政策支持、缺乏财政支持、缺乏人员支持等。为此,王士岭代表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针对精神卫生法启动全国性的执法检查,加强法律监督、推进该法及其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在各地的贯彻实施。

现行精神卫生法对社区康复进行了分散性的笼统规定,各部门缺少协调联动机制,也缺乏社区管理的评价体系。“实践表明,在基层社区建立多方联动的体系化管理模式,让社区相关机构实质性地参与诊疗,形成以社区为核心的长期管理制度,对于提升治理水平、保障患者权益具有积极意义。”王士岭代表建议,根据社区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实际问题,继续补充和完善精神卫生法中社区管理的相关条款,为更多地方切实启动和推广精神卫生社区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靳昊)

[ 责编:杨煜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