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巩固就业存量、开拓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让一切创新的活力充分释放,让一切创造的动力竞相迸发,进而汇聚起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合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

就业,一头连着企业运营、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近年来,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经济发展,无论是做好“六稳”工作还是落实“六保”任务,稳就业都被摆在突出位置。2021年,在一系列“硬核”措施下,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亮点,为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市场主体尚未完全恢复,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突出,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经济稳定恢复的同时,必须进一步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压实各方面责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就业”近30次,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可以预计,今年会有一系列具体措施出台,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稳就业的关键是稳企业。企业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贡献者,也是创造社会就业岗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去年以来,部分援企减负稳岗政策延续实施,在税收、融资、用电用能用工等方面给予市场主体持续支持,对市场主体恢复生产经营、稳定用工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还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夯实经济稳定运行、质量提升的基础。这将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为稳增长、稳就业提供坚实支撑。

做好稳就业文章,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是关键一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正迈向中高端水平,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健全技能人才培养,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让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不断涌现,在稳定就业的同时,也将进一步点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今年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做好就业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那么,做好就业工作,也需要扭住“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切入口,从市场主体到政策服务,真正确立“就业优先”导向。要巩固就业存量、开拓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让一切创新的活力充分释放,让一切创造的动力竞相迸发,进而汇聚起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合力。(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杨飞)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相关文章:灵活就业需要灵活保障三个关键词读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