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3月10日电 (记者 蔡敏婕)攻克肺癌,不能只针对主要致癌基因开展研究,一些参与肺癌生成的罕见靶点也应被关注。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周清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针对少见和罕见的驱动基因靶向药物发展十分迅速,让这部分患者终于摆脱了“无药可用”的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MET抑制剂获批,意味着针对MET罕见突变,中国独立实现了药物首创和‘从零到一’的突破。”周清说。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患者总体五年生存率不足15%。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不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

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至85%,约75%的NSCLC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小细胞肺癌仅占肺癌总数的15%,是肺癌中侵袭性较强的分型,仅6%的SCLC患者在诊断后5年仍可存活。

2004年以前,手术、化疗、放疗等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肺癌早期具有隐蔽性,约7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局部晚期或发生转移,已失去手术机会,而放化疗会导致大量正常细胞在治疗过程中被杀死,副反应较严重,患者的治疗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2005年世界首个肺癌口服靶向药在中国上市,晚期肺癌的治疗在放化疗后终于有了新的选择。而2009年首个肺癌治疗靶点EGFR的发现和相关研究的推动,意味着靶向治疗正式开启了肺癌精准治疗的新篇章。

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吴一龙教授表示,约45.9%的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有EGFR突变,远高于西方患者。因此,EGFR靶向药的出现满足了很大一部分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需求,相比传统治疗手段显著延长了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

尽管一代、二代EGFR靶向药物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约2/3的患者会发生耐药。“一旦出现耐药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周清说,“2017年上市的第三代EGFR肺癌靶向药作为一、二代靶向药的耐药后治疗方案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改善了这部分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另外,不仅仅是EGFR靶点,例如针对ALK靶点的二代靶向药也在近年来先后上市,部分解决了一代ALK靶向药的耐药问题。

“从去年开始,临床上又出现一种新的克服耐药的方案——‘抗体偶联药物(ADC)’,以及未来还有三到四种非常革命性的创新治疗方案也在研究中。我们相信未来在耐药问题上还将会有更多新的突破。”吴一龙称。

相对于EGFR、KRAS、ALK等常见的靶点,罕见靶点的发生率较低且缺乏对应药物,这部分患者一直面临着被忽视、难治愈的困境。

周清说:“目前我们了解到的非小细胞肺癌的驱动基因,除了占比45%左右的EGFR靶点,还包括5%左右的ALK、1%左右的ROS1等少见和罕见靶点。但因为肺癌患者人群总体较为庞大,所以这些患者的人数并不少。而且,无论是常见还是少见靶点的占比,对具体单个个体来说就是100%,正所谓‘小靶点,大获益’。”(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