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的纸币如何防伪?一旦出现纸币造假,官府将如何处置?新疆博物馆展厅中一枚“大明通行宝钞”,展现了古人在纸币防伪技术方面的高超智慧。当时官府从钞纸和制作工艺等方面严防伪造,一旦发现有人伪造还将对其处以斩刑。

流通百余年 “造假”现象很少

据新疆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这枚大明宝钞是多年前文博工作人员从民间征集的。宝钞大小如同A4纸张,长31.7厘米、宽20厘米,青灰色,桑皮纸。最上方写着“大明通行宝钞”,正中写着面额“壹贯”,下面还有印造部门户部的声明,写着对伪造假币者的惩罚措施:“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

“大明通行宝钞”是明代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为了恢复经济发展,曾大量铸造铜币“洪武通宝”。由于铜钱不便携带运转,商家又承袭元代用钞的习惯,为此,朱元璋借鉴元代实行的纸币制度,于洪武八年命中书省诏造“大明通行宝钞”,简称大明宝钞,也就是今天新疆博物馆馆藏的这枚纸钞。

相关专家介绍,大明宝钞有多种面值,分别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四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和十文,共11种。《明实录·太祖实录》记载,这种宝钞和铜钱一起,都是当时全国流通的货币。

在它发行的一百余年里,造假现象很少发生,除了官府的管控,其独特的防伪技术也功不可没。

管控钞料 设置防伪暗记

那么,明代政府为了防止宝钞造假,采用了哪些措施和技术?

首先,从钞料上防伪。据悉,明代沿用元代制钞方法,采用的制钞原料是桑穰,就是剥掉桑树皮后,桑树皮与树肉之间一层极薄的内皮,这种材料极不容易仿制。政府对钞料的管控也极其严格,使伪造者几乎没有原料来源。

其次,采用了精湛的雕刻技术,使伪造者难以照原样刻印。

最后,在纸币印信上加入防伪技术。大明宝钞正面盖有两方红色官印,一是“大明宝钞之印”,另一个是“宝钞提举司印”;背面也有两方印章,即红色官印“印造宝钞局印”和油墨印的钱币面额币值。据悉,上述印章都有防伪暗记,民间很难仿造。

除了上述防伪技术措施,明代政府还制定了严格的律法。《大明律》明确规定:“惟铜铁私铸者,故斩。”朝廷对伪造纸币的行为也有此规定。大明通行宝钞下部均印有“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的警戒性文字。“这种法律惩戒与经济奖赏相结合的制度,在维护宝钞的权威性和保障其在全国正常流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博物馆研究人员说。

纸币防伪始于宋代

据明史记载,在发行初期,一贯大明宝钞可以买到一石大米。但随着宝钞发行量逐年增加,它不断贬值。永乐二年,一石米售价从宝钞一贯增加到三十贯;宣德年初,涨到五十贯;正统九年,竟涨到一百贯。

相关专家分析,大明宝钞之所以百余年间不断贬值,主要和当时政府没有“准备金”意识、过度发行纸币有关。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导致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自然会大幅贬值。

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纸币防伪技术和打假防伪钞法也由此诞生。

元代则是发行纸币最多的朝代,其赏罚力度也最大。《元史·刑法志》规定:“诸伪造宝钞,首谋起意,并雕板抄纸,收买颜料,书填字号,窝藏印造,但同情者皆处死,仍没其家产。”“诸父子同造伪钞者,皆处死。”

明清两代的纸币除了沿袭宋元时期的防伪技术和立法形式,另在图案和形制上都有相当大的改革,比如纸币印上更为复杂的图案,让造假者不易临摹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