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下发文件,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也有个别党员干部将调研视为不得不应付的任务,存在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等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

据《人民日报》8月14日报道,某地村庄为了接待省调研团,提前一个多月开始忙活、“精心安排”线路和点位,只打扫调研线路必经的道路,只粉刷沿线的房屋和院墙,把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参观意义的标志物整体迁移到线路上来,对线路经过的群众、家庭突击培训,以备突然询问,把调研搞成了“实景演出”;

某省直调研团一共 20 多人,陪同人员却有50多人,每天六七辆中巴车浩浩荡荡,一天要跑七八个地方,大家呼啦啦地围着讲解员,距离稍远点的,连听讲器信号都没有,也不知道前面说了啥内容,抱回一大摞文件材料,在这些材料里裁裁剪剪、整合包装,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质量可想而知……


【资料图】

调研为何变成了“表演”?侠客岛就此采访了多位基层党员干部。

多位受访的基层干部告诉岛妹,“层层陪同”确实是目前调研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有基层干部反映,级别越高的单位调研,陪同的层级就越多,比如某部委下来调研,省、市、县、乡各级都会有人陪着,每个层级两三人,一行就得10多人。

西部地区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近年虽然前来调研的领导干部整体较为务实,但如果上级单位没有明确说减少陪同,基层就不敢怠慢。“不是不想减少陪同,而是摸不准上级心思,那干脆能陪尽量陪。若是几个调研或督导赶在同一天,大伙儿还得赶场。”

有位受访者忆起一桩旧事:多年前,一位部级领导到村里蹲点,晚上烤火,差点一氧化碳中毒,全村上下“吓个半死”。不少基层干部因此落下心病:“不陪同哪能放心?出了岔子咋办?”

走马观花是问题,时间太长,当地接待也有压力。一位西部地区的基层干部跟岛妹吐苦水:“地厅级包县、县级包村、科级包组,领导吃住在村,一个月起步,村里不仅天天陪同汇报,还要兼顾给领导一天三顿做饭,身心俱疲啊!”

东部地区的干部也有同感:“一些调研陪同远超基层接待能力,基层财力、物力、人力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单位本就急难险重任务不断,有基层干部表示,“本来别的单位不管、需要有人托底的重活已经很多,现在又动辄让我们陪同调研,本职工作都没时间没精力做,怎么可能有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呢?”

其实,陪同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多位受访干部坦陈,只要调研能解决基层实际困难和问题,多陪几个人、多陪几天也没啥,怕就怕参加了实地调研、开了一堆座谈会,却没了下文,更别提后续实际举措了。

调研调研,既要实地调查,也要深入研究。无论是实地走访还是座谈交流,都是为了把“麻雀”解剖细致、找到共性问题,再归纳分析,找到解决办法。

但有些调研,从选题开始就很偷懒,也不接地气。有基层干部反映,不少调研课题本身就有形式主义之嫌,为调研而调研,白白浪费时间;有些调研单位列的提纲看似很细,但问题可能完全脱离实际,基层还得绞尽脑汁回答。

还有人“嫌贫爱富”,只去成绩突出的模范村、先进县调研,不去那些环境复杂、矛盾突出的地区。有基层干部就说:“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方没人理,基层干事创业积极性难免受挫伤。为啥?我们天天在艰苦的地方干,却感觉被遗忘了,不受重视。”

一名长期在偏远地区任职的干部说,调研解决了一部分问题,还有些问题上级虽许诺解决,但事后并未跟进。“这样一来有损政府公信力,二来上级不管不问,基层还得逐月汇报‘领导许诺事项’推进动态,可笑不?到底谁给谁解决问题?”

撰写调研报告这个环节也容易出问题。一些干部下笔极尽“低回婉转”,专捏软柿子,不碰真矛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打架、基层收入水平低、激励机制不兑现、干部工作积极性调动……这些尖锐问题没人碰,可能觉得说了也没大用,干脆就不写了吧。而且有时候你提多了,就安排你去落实,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做少错嘛,这种导向就不好,‘躺平’了。”

有基层干部反映,一些来调研的上级总想让基层出“亮点”、搞“创新”,“实际上,基层单位就和老百姓种地一样,踏踏实实施肥浇地、不遗余力落实本职工作就很好,哪有那么多‘创新’?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新概念、新名词堆出来的。那种总冒‘新词’的调研报告,要么是凭空编的,要么就是无的放矢,未必管用。”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的必要途径。为啥这么重要的工作中也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一名基层干部认为,根源在于主观认识不到位:“一些人只知道上级要开展调查研究,但为什么要开展调查研究?要达成什么目的?重点调研哪些内容?这些都不认真思考,就想着快点完成任务,应付了事。”

能力不足、不懂方法也很致命。有的干部调查研究不得要领,也没掌握有效工作方法,下基层后“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轻重,自然难出成果。

一位长期从事基层研究的学者告诉岛妹,一些调研之所以荒腔走板,主因是“部门利益至上”,有利的事情争着干,没利的事情相互推。还有基层干部直言:“搞形式主义能尝到甜头,也很难受处分、受影响,为啥不搞?”

其实,面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不少地区在探索新办法。山东一名基层干部介绍,当地出台明文规定,限定调研陪同人数,不要求属地党委政府领导陪同,更不能到县界迎接或铺设红毯。也有干部建议,调研做得好的党员干部应适度激励,那些搞形式主义的调研须有惩罚举措,考评机制科学合理,大家才会认真落实、严肃对待。

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诚’字,一个‘实’字。真有心解决问题,基层干部当然愿意真配合、吐实情。调研报告最好不要让写作专班或地方代笔,否则容易影响事后实际工作的推进成效。”

一位刚刚结束调研的干部说,有“规定路线”可以理解,但“自选动作”也很重要:“车停在半道,随时下车,看看那些没有准备的地方,和当地大叔大婶多唠唠,往往收获更大。”

毕竟,调查研究是一种工作方法、一种工作作风,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找到真药方,比任何花架子、假把式都管用。

文/点苍、云歌、又一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