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已过许久,河南鲁山县斥资700多万元打造的“牛郎织女”雕塑热度仍在延续。
据上游新闻早前报道,这座雕塑高度约17米,采用铸铜、锻造、浮雕及着色相结合的形式,表现鲁山文化之城、旅游之城新形象。8月22日在中国(鲁山)七夕节开幕式上揭开面纱后,这座雕塑就被吐槽又“贵”又“丑”。当地住建局后续回应称,雕塑的招标建设符合流程,有质疑可向审计部门提出来。
对此,光明网8月28日评论文章指出,鲁山想要弘扬民俗文化招牌,用建筑符号来擦亮“七夕发源地”的城市名片的初衷当然无可厚非,但财政资金是纳税人的钱,每一分要确保用在刀刃上。当地之前一直都是国家级贫困县,正式脱贫才刚刚不久,在经济水平、财政基础不牢固的前提下,700多万元不是一笔小钱,在用于改善民生和打造地标建筑之间,是否一定得选择后者?没有对收益和回报进行评估,就贸然上马,无疑可能造成浪费。
【资料图】
文章称,当地仅用一句“符合流程”来回应,显然不具备说服力。有没有公众参与的流程,700多万元具体花在了哪里,设计者、建筑单位到底是何人,这些问题都应该开诚布公地交代清楚,不能让这样一笔巨款花得不明不白。
为解答公众疑惑,28日,记者拨通了鲁山县政府办公室的电话,在记者表明身份和来意后,该工作人员回复了6个“不知道”,1个“不清楚”。
记者询问中标公告中提到的715万元是否全部用于建造“牛郎织女”雕塑,该工作人员表示“不知道”,记者询问是否有关注到“牛郎织女”雕塑与长沙的“湘江女神”雕塑被指相像,对方表示“不知道,不知道”,记者询问是否有关注到网上的舆论,对方表示“不知道,这个不知道”,记者询问应该向哪个部门进行核实,对方表示“不太了解”“不清楚”,记者质疑鲁山县政府办公室曾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县里已经关注到舆情,对此该工作人员依旧表示“不知道”。
据中国政府采购网上的一份鲁山县住建局鲁山县迎宾大道路口城市雕塑工程项目中标公告显示,此次招标公告的发布日期是今年6月14日,采购方式为公开招标,7月6日开标,同日发布中标公告,中标金额为715.2万元,中标企业为睿泽艺术(深圳)有限公司。
采购内容主要包括,原址地点石块迁移、运输及安装处理;迎宾大道路口城市雕塑的设计、制作、运输、安装等全过程;雕塑的设计需国际、国内知名雕塑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表现鲁山城市形象、体现鲁山城市风貌、展示鲁山未来城市发展形象的优秀作品,雕塑高度约17米、采用铸铜、锻造、浮雕及着色相结合的形式,表现鲁山文化之城、旅游之城新形象。资金情况显示为:财政资金,已落实。
微信公众号“中青评论”28日文章也认为,鲁山县打造“七夕发源地”招牌来推动当地文旅业发展的做法,虽然可以理解,但耗费财政巨资去建造这样一座雕塑到底值不值、妥不妥,则值得商榷。
该文表示,在2020年才退出贫困县序列的鲁山县,又耗费巨资建造雕像,其决策流程是否科学合理、当地有没有把钱花在刀刃上,应当经得起严肃审视。其中,最初的立项动议是否经过充分论证?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宣传计划?对于这座城市新地标,相关方案有没有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对此,简单一句“招投标过程规范”,恐怕不能有效回应公众质疑。
这篇文章还回顾道,近年来,人们之所以反感一些“空壳式”地标建筑,是在于它们往往大而无当、华而不实,审美也“不在线”,难以代表城市形象。某些城市热衷于建造历史人物等巨型雕塑,是因为它们可以成为某种政绩工程,也试图让当地文化“看得见”,可是,这种“展示”只能停留在表层,无法形成持续的文旅吸引力。毕竟,没有多少人会为了单纯去雕塑“打卡”而前往这座小城。大家真正期待看到的,是当地对历史文化内涵更深入的挖掘和呈现。
有人找出了6月23日拍摄的图片,称迎宾路口雕像的基座已经搭好,怀疑工程未招标就开工。
此外,对于雕像的设计,也有人表达了质疑,花费715万元修建的“牛郎织女”雕像与2021年1月竣工的长沙大王山旅游度假区湘江女神公园内的“湘江女神”雕塑极度相似。“两者除了底座、人物部分不同,主体结构、材质、色彩搭配、浮雕造型等几乎如出一辙。”
值得一提的是,舆论漩涡中,鲁山县住建局工作人员后续在被媒体采访时爆粗:“监督你×,滚!”
就此,羊城晚报·羊城派文章表示,这个雕塑既然立在路边,一个动用了公共财政,代表当地公共形象,立在当地公共生活空间的雕塑,怎么就不能接受公众的审视和监督呢?一句“监督你x”,暴露了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常识。
这篇文章还提到,目前,网络有不少“业内人士”在评估这个雕塑的造价,得出的结论从20万到50万元不等。当然,这些自称的“业内人士”真假难辨,他们的评估,也许就是信口开河。
“这其实也是个更长远的教训。”在羊城晚报•羊城派文章作者看来,一个公共建筑,如果没有在造型设计、建造花费等方面取得民众的充分理解,那么它将如同一块疤痕一般,长久引发人们的“兴趣”,遭致源源不断的质疑与猜测,也会令当地相关部门如芒在背。从这个角度说,涉及公共空间的决策,一定要全面评估、广纳民意。否则由此产生的社会涟漪,将会演化成长期的舆论压力,持续不断地反弹回来。
光明网评论文章也提醒道,如果地方民众都不买账,所谓地标建筑,又怎么可能吸引外地游客,起到提升城市品位、宣传城市民俗文化的作用呢?从乱花钱到骂记者,现在这一地标建筑,倒是真的成了一项“形象工程”,只不过展示的是地方的负面形象。700多万元的投入,换来一堆差评,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打造地标建筑不是不可以,但花钱要合乎程序,绝不能脱离民众、闭门决策,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澎湃新闻记者 钟煜豪
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