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3:00,夜幕沉沉,万籁俱静。微风拂动东平湖,阵阵波涛拍向岸边,发出悦耳的响声。
史会营和五名同事无暇顾及眼前的夜色。穿戴救生衣、检查装备,一切就绪后,他们驾驶巡逻艇向湖心快速驶去。史会营是东平县公安局湖上分局副局长,当天晚上,记者跟随他们一起对东平湖进行夜间巡护。
“现在是禁渔期,所有船只都禁止入湖。”史会营说,东平湖是我省第二大淡水湖,常年水面面积209平方公里。为了保护生态和渔业资源,东平湖每年4月1日至8月31日都会禁渔。由于面积大,执法有难度,加大巡护必不可少。
伴随着急促的马达声,螺旋桨在水面划开一道长长的白色水花。大约20分钟后,巡逻艇到达大湖面。大湖里面的风比岸边大了不少,温度也明显降低,小艇在水面剧烈晃动起来。呼呼的风声,漆黑的湖面,凉意扑面而来。
这是记者第一次半夜来到这么大的湖面,看到眼前的景象,不禁连打几个寒战。
“在分局工作6年多,平均每年巡湖300多次,早已习惯了这里的风浪。”史会营说,“这样一次巡护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天气允许的话一天至少下湖两次。”
事实上,晚上驾驶巡逻艇下湖风险是很大的。在巡逻艇上,东平县交通运输局交通稽查大队大队长刘强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去年晚上的一次惊心巡护。
当时是0点左右,他和队友刚到达湖心,螺旋桨突然被渔网缠住,当时刮起了大风,浪花开始不断飞溅到艇内。“渔网是那种穿插钢丝的,非常结实,用镰刀都割不断。后来费了好长时间才弄开,当时艇内积水到了船舱1/3处,持续下去会有倾覆的危险。”刘强说,上岸后队友们的衣服都湿透了。
巡逻艇沿着湖面不停地行驶,没有发现一艘违规作业的渔船。“没有收获,我们很高兴,这恰恰说明渔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保护东平湖的自觉性提高了。”东平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中队长张德华说。
22日00:30,巡逻艇开始返航。除去马达的轰鸣声和浪花声,四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巡逻艇努力撕开夜色的包裹向岸边冲去。
东平湖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也是黄河流域唯一的重要蓄滞洪区,未来还将作为雄安新区的重要水源地。由于特殊的功能定位,东平湖被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在颠簸的巡逻艇上,民警吴国瑞向记者讲述了东平湖的往事。前几年,盗鱼、电鱼等非法捕捞现象屡禁不止,有渔民使用五六千米长的“绝户网”,这种网需要四五条船同时作业,不仅网眼小,还被挂上电线。
“凡是渔网过处,不管是大鱼小鱼一个不剩,你说危害大不大?”吴国瑞瞪大眼睛说,当时的东平湖里近乎一半的水域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网箱网围。
为了整治东平湖的生态环境,2021年7月,东平县公安部门牵头,联合自然资源、水利、综合行政执法等15个部门建立了生态警务机制,推行生态资源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和“生态110”联动执法机制,东平县组建了“生态110”联动执法大队。
“生态110”联动执法大队大队长姜景桥见证了生态警务的发展之变。
“之前部门间各自为战,有时想管管不了,只能看着干着急。”姜景桥说,“举个简单的例子,违规捕鱼500公斤以下要进行行政处罚,500公斤以上进行刑事处罚,而行政处罚归东平湖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如果不够条件,就没辙了。现在我们通过联动执法,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该谁管辖的在现场就能处理。”
东平县还整合“天眼工程”,在环湖制高点、灯杆等处安装了700多处高清电子探头。“坐在操控室,就能随时观察湖面情况,省时还省力。”姜景桥说,“生态110”联动执法大队还配备了无人机,续航能力达到四五十分钟,很快就能对中心湖面完成巡护。
这些年,经过重拳整治,东平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12.6万亩的网箱网围被拆除,683家沿湖淀粉加工和山石开采企业被关停,447处违法建筑被清除,东平湖水质稳定在国家地表水Ⅲ类水标准。
不仅如此,东平湖的生物资源也日渐多样化。湖里出现了被称为“水质鉴定器”的针鱼,成群的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也频频出现。“良好的生态还吸引了众多游客来东平湖打卡观光,生态已经成为东平的一张亮丽名片。”张德华自豪地说。
在漆黑的夜空下,不知不觉20分钟过去了,22日00:50,巡逻艇安全靠岸。史会营使劲迈出一步跳到岸上。然后,回到办公室,填好值班日志。
“湖面正常,就可以安心睡个好觉喽。”史会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