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是“中国镇痛周”。人们通常会将疼痛看作是一种症状或者某种疾病的“附属品”,甚至常常习惯于忍一忍。

实则不然。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指出,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是疾病,疼痛不仅仅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它本身也是一种疾病,同样需要接受系统专业的诊断、干预和治疗。

据了解,我国慢性疼痛患者人数庞大,快速增长和低龄化趋势明显。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也严重影响其家人的身心健康。然而,中国慢性疼痛诊治现状并不乐观,因大众对疼痛的认知与关注度有限,就诊率只有60%左右。

杭州市肿瘤医院疼痛护理团队负责人檀亚玲表示,有些疼痛可能是疾病的信号或临床表现,而有些疼痛本身就是疾病。像头疼可能是生活习惯或精神状态不健康,也可能是高血压、颈椎病等疾病的信号;颈椎疼可能是颈椎退化或颈部肌肉劳损的信号;牙疼可能是口腔慢性炎症的表现,长期牙疼的话还会引起牙周炎、牙髓炎;腰疼往往是肾脏出现了病症,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肾虚、肾气不足;眼疼通常是角膜受到感染后引起的疼痛,慢性角膜炎等炎症也会有此类症状;手疼则可能是腱鞘炎的前兆。

“但不管是哪类疼痛,及时前往医院咨询、就诊才是正解。”她还科普了大家熟悉的五大疼痛误区——

误区一:小疼痛能忍就忍

错!疼痛是人体组织器官受损的主要信号,是一种保护性信号,需引起关注。忍“小痛”可能会导致“大病”,所以,一旦发生疼痛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误区二:不管啥方法 先止痛再说

错!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存在自身规律,必须靠检查来明确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才能达到长期完善的镇痛目标。反之,盲目错误用药,往往容易掩盖症状,不利于进一步的诊治。

误区三:止痛药吃多了会成瘾

当然不是!并非所有止痛药物都会令人成瘾。只有麻醉性止痛药、安眠药(基本为处方药)等含有致瘾成分的药物会有成瘾性,即使临床需要使用上述药品,只要遵医嘱正确用药,完全可避免药物的依赖性。日常中所使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处方药,只要不是每天固定过量服用,通常也不会有隐患。

误区四:原发病治好后不会再痛

未必。比如带状疱疹在治好数月甚至数年后,原疱疹区域会出现顽固性剧烈疼痛,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中,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医生常在出疱期就进行抗病毒及止痛治疗。疱疹消退后,如果存在剧烈疼痛,则说明该病没有完全好,或还需继续治疗。

误区五:没从事体力劳动就不会劳损

劳损(肌肉组织过度使用)通常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不当行为与姿势引发,与是否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并无密切关系。未成年学生因劳损引起的疼痛,常被认为是“生长痛”或缺钙,有的疼痛甚至要一直延续到成年。而对于常坐办公室的朋友而言,颈部、腰部肌肉最易出现酸痛不适,如置之不理,等到颈不能动、腰不能伸,治疗起来也将很费功夫与时间。(记者 徐文强 通讯员 谢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