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新股破发现象再度频现,尤其是上个交易周(9月19日到23日),新股破发甚至掀起高潮:周一上市5家,3家破发;周三上市4家,3家破发;周五上市1家,当日股价破发达-15.17%。上周共上市12家,便有7家破发,除去2家深圳主板公司,10家注册制新股7家破发,破发率达70%。上周一上市的创业板新股万得凯,一周已跌去20%。

本周一,即9月26日,沪深两市又有4只新股上市,除了沪市主板上市的紫燕食品上涨44.03%外,其他3只注册制新股悉数破发。如此一来,截止9月26日,本月共上市37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新股就有16只,占总数的43%,最新收盘价出现破发的有19只,占总数的51%。

新股破发频现,对于A股市场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实际上,新股破发对于近几年的A股市场来说,已呈现出一种常态化的特征。以今年的新股为例,今年上市的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或上市初期破发约为80-90家,新股破发不再是个别现象了。

如何看待新股破发现象?个人以为,对于新股破发现象投资者需要理性对待。实际上,伴随着新股发行市场化,新股破发是一种必然。市场不要错误地以为,管理层会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解决新股破发问题,其实,新股破发是无药可治的。除非新股发行告别市场化发行,回归到以前的非市场化发行时代,比如将新股发行的市盈率控制在23倍以内,这样新股破发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了,新股破发才会成为个别现象。

但市场化新股发行,放开了发行市盈率的限制,新股发行价格由市场说了算,市场各方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博弈,尤其是保荐机构为了获取超额的保荐费用,积极拔高新股发行价格,成为推高新股发行价格的重要推手。因此,在市场化新股发行机制下,新股发行通常表现为“三高”(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发行,如此一来,新股上市后的破发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三高”发行成为一种常态,相对应的是新股破发也成为一种常态。

可以说,由于A股市场的不成熟,市场化新股发行必然导致“三高”发行,而新股破发又是“三高”发行的必然产物,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市场不要期待管理层会有什么办法可以破解新股破发问题,管理层的工具箱里没有这样的工具。有“三高”发行必然就有新股破发,这是一种必然,也是正常现象。

其实,对于新股破发现象,市场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新股破发尤其是新股破发常态化,对于市场来说是一件好事,它不仅有利于投 资 者 理 性“打新”,而且新股破发是对新股“三高”发行的一种纠偏,有利于新股发行回归到健康化发行的轨道上来。

新股破发常态化对于投资者来说就是一种警钟长鸣。它提醒投资者不要盲目打新,要理性打新。因为在非市场化发股的日子里,新股发行市盈率控制在23倍以内,所以股市上演着新股不败的神话。因此,在打新的时候,投资者基本上都是逢新必打,根本不用关心新股的基本面,甚至就连新股的名称是什么都不知道,投资者就“一键打新”了。投资者因此养成了盲目打新的习惯。

但有了新股破发的常态化,新股上市经常破发,如此一来,新股不败的神话破灭了,再盲目打新就行不通了,搞不好,投资者好不容易中签的新股,结果上市就破发了。投资者真正是“凭好运亏钱”,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就是得不偿失了。于是在新股破发常态化的情况下,投资者就不能盲目打新了,而是有选择性地打新,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理性打新的表现。

不仅如此,新股破发常态化可以对新股发行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纠偏”。比如,“三高”发行的问题,在新股破发常态化的情况下,其高价发行、高市盈率发行的问题就会引起市场的关注,有了教训的投资者就会回避“三高”发行的新股,如此一来,新股发行过程中的“三高”现象就会出现回落。而且在投资者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新股破发之后,投资者打新的热情就会受到打击,一些投资者干脆就退出打新。如此一来,不仅“三高”会回落,而且新股发行的节奏也会放缓。

此外,新股破发常态化也有利于将市场关注的目光聚焦到新股破发现象中来,这也有利于市场以及管理层关注新股破发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新股破发所暴露出来的某些问题得以解决。比如,最近发行的两只高价新股华宝新能与万润新能,发行价分别高达237.50元和299.88元。这两只新股之所以高价发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保荐机构为了获得超额的保荐费用而大肆推高发行价格,从而导致发行人大量超募。华宝新能已于9月19日上市,并于上市首日破发。保荐机构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坑害广大投资者利益的问题,已引起市场关注,这个问题显然有必要提到管理层的日常监管中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