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年来,全省上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瞩目成效。作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试点省,江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日趋增强。

流水潺潺,飞鸟起舞……位于南通海安孙庄街道内的这处生态湿地,风景如画,看起来像是一个生态公园。事实上,它还有个“隐藏身份”,是为周边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尾水进行净化,而专门建设的一片生态安全缓冲区。此前,来水由污水厂处理达标后,直接排进河道,如今,增加了一个新步骤。海安市生态环境局水科科长杨育振介绍:“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已经达到了国家排放相关标准,但是它里面还是有相关污染物的残留,所以我们建设这个生态安全缓冲区。它第一个作用就是把水中的污染物进一步进行吸附,第二个就是通过生态活化,让尾水水质更加接近自然水体。”

不同于利用物理、化学方法的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生态安全缓冲区更多是借用自然的力量。在湖面上,一圈一圈的小岛被称作“生态浮岛”,里面种植了铜钱草、鸢尾、水兰等水生植物。“这些都是净化水体的高手。”杨育振说,“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是一级A排放标准,它的总磷含量小于等于0.5毫克/升,而经过我们生态安全缓冲区处理以后的出水,它的总磷已经达到了0.1毫克/升左右,所以经过我们生态安全缓冲区处理的出水水质能够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准IV类标准。”

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作为江苏省在环保领域的重大政策创新,还被纳入到2020年省政府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进行积极推进。目前,全省多地在化工园、污水处理厂周边,都建设了生态安全缓冲区,提升了处理标准,扩大了地区的环境容量。

截至去年底,全省PM2.5年均浓度达到3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首次达到8成以上,地表水国考断面中水质优于三类的占比达87.5%,全面消除了劣五类水体。

近年来,全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污染治理的边际效应逐步显现。为此,江苏不断深挖减排潜力,通过政策激励,推动企业主动开展清洁生产、提升排污工艺,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管控。去年,江苏省出台《排污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不仅能够盘活企业环保资产,拓宽融资渠道,而且提升了企业对环境资源的重视程度,是一项既有环境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创新举措。苏州吴江区某纺织印染企业今年就获得了1200万元的排污权抵押贷款,公司财务张园园说:“从以前来讲,排污权只是企业的一个固定资产。但现在这种创新的贷款抵押模式,可以进行环保设备的更新改造,包括企业日常生产用。”

日前,《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式对社会公开,对“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江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到2025年,全省PM2.5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左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35年,美丽江苏展现新风貌,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示范省份。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查多 编辑/国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