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拿到体检报告单后,可能没有什么字眼会像“肺结节”那么让人胆战心惊的了。特别是这个肺结节还前缀“磨玻璃”三个字时,可能更让人濒临崩溃了。

磨玻璃结节就是肺癌前兆吗?需不需要立即手术切除?随访观察该怎么观察?做肺结节手术意味着要切掉一块肺组织吗?那以后我的肺功能还正常吗?……诸如此类问题,是浙江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冯越主任医师在门诊中,碰到最多的问题。

钻研肺结节CT诊断15年,他曾准确诊断出一个2mm大小的早期肺癌。他也深谙患者的矛盾焦躁心理,“可能拿到患者的片子后我一眼扫过去就发现端倪,但在和患者沟通应对方案时,往往会花上10分钟甚至更久。”

也正是这样的耐心细致,让他的门诊常有慕名而来的患者,进门第一句话就是:“冯主任你帮我看看吧,我就只听你的!”

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查出9mm肺结节

22岁的小刘(化名)刚大学毕业成为一名社会人,就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打击:单位体检发现她的肺部有一个大约9mm大小的肺结节,且“品相不佳”。

这个检查结果让她内心极度惊慌,连续跑了几个医院询问相关专家,结果有的说需要手术,有的说可以随访观察,让她更加六神无主。最后经人介绍,她走进了冯越的专家门诊,想要求一个定心丸。

冯越仔细阅读她的CT图像后,综合分析判断这是一个磨玻璃结节,属于早期肺癌。“但从图像上来看,她的这个磨玻璃结节发展非常缓慢。考虑到患者非常年轻,尚未婚育,因此建议可随访一段时间。”

在给出诊断建议后,他又和小刘聊了许久,详细分析她的肺结节到底是怎么样的,以及接下来应该怎么处理。

一席话让小刘放下心来,最终决定听冯越的意见,每年定期复查。两年后,在冯越的建议下接受了楔形切除术。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肺微浸润腺癌。而经过手术和康复锻炼的小刘目前恢复非常好,若非主动提及,任谁也看不出她曾经是名肺癌患者。

每年一次低剂量CT检查很有必要

“百姓健康意识加强、医学包括医疗设备不断发展进步、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了AI(人工智能软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以及医生临床诊断水平的提升,都让肺结节的发病率和诊断准确性有了显著提升,并且是临床上发现的肺结节越来越小了。”

冯越说,自己在门诊中最常见到的结节大小为5-9mm,这刚好是最难断定良恶性的大小。虽然肺结节不等于肺癌,但早期肺癌基本表现为肺结节,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大大降低肺癌死亡率,也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目前,低剂量螺旋CT扫描是目前公认的肺癌筛查的金标准,指南推荐肺癌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

“环境变化带来的空气污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抽烟或者二手烟刺激,也建议每年接受一次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冯越说,很多人会害怕CT带来的辐射,其实抛开剂量谈伤害都是不科学的。体检中一次肺部低剂量螺旋CT的检查剂量仅为一年接受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1/5,对人身体几乎无损伤。

因此,不要因为过于担心辐射而逃避应有的检查,甚至把早期肺癌拖到晚期,丧失治疗机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定期随访复查应该这么做

肺结节现在有多普遍?冯越平均每天要读90-100名患者的影像片子(平均每名患者将近300副图像),真正毫无结节的患者,可能只是个位数。

而对于这些查出肺结节的患者来说,最难把握的,可能就是后续的处理方式,既要“及时根治”,也要“避免过度治疗”。

冯越说,首先要由专业放射科医生来判断结节性质,再根据结果针对性处理——

一般来说,确认为实性结节的,小于8mm者复查,大于8mm者进一步增强检查。

如果是磨玻璃结节,小于5mm的,每年定期复查一次;5-8mm的,3月后复查,大于8mm者需要专科门诊。

如果确认为纤维灶、陈旧性病灶、陈旧性结核(这三者意思接近)、钙化灶,一般无需理会。

如果确诊为慢性炎症,一般定期复查即可(3-6月),必要时专科门诊。

“总体而言,绝大部分肺结节为良性,仅有极少部分为恶性,根据专业医生建议进行复查或者进一步治疗。”冯越如此强调。

(记者 陈敏娜 通讯员 郭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