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题:“国潮”更“潮”、经典不老,在冬奥“秀场”里亮出自信新华社记者马锴、刘宁、谭畅从中国冰球队门将比赛服上的龙图腾,到给大熊猫换上新装的“冰墩墩”,再到名字古典派、设计现代范的冬奥场馆,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冰雪世界中,人们看到了一个有着丰厚积淀,又主动拥抱时代的文化中国,看到了“国潮”崛起背后的自信、活力和包容。(小标题)经典新表达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宫金杰和钟天使为中国队实现了自行车项目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她们所戴的印有京剧脸谱的头盔也在赛场内外“圈粉”无数。短短数年后,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赛场上,更多新生代运动员通过服饰亮出自己的文化根脉。“龙的传人”向世界呈现出中国龙的不同风姿:任子威身披龙战袍在短道速滑中两夺金牌,宛如“冰上游龙”;雪服绣着金龙的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中夺得2金1银,演绎“金龙吟雪”;盔上饰龙的女将孔凡影,用刷新中国队高山滑雪项目奥运最佳名次的成绩,诠释“祥龙抬头”。昂扬向上的中国龙,仿佛能赐予他们力量。在对抗激烈的冰球赛场上,护臂和护腿上绣着的中国龙,和周嘉鹰共同把守着球门,帮助中国女冰获得了在冬奥赛场上等待多年的再次胜利。“点球”战胜日本队后,她说:“龙代表中国的文化,我想用这样的方式让世界看到中国女冰是很厉害的。”广博而多彩的传统文化赋予中国运动员、设计师取之不尽的灵感。花样滑冰的冰面上,王诗玥和柳鑫宇的“考斯滕”取材自宋朝名画《千里江山图》,二人起舞恰似在绿水青山间;短道速滑的赛道上,武大靖的头盔印着孙大圣的图案,飞驰起来就像驾着云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用独具一格的方式表达美,这就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小标题)“国潮”新“顶流”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盼盼”,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晶晶”,大熊猫常常是中国主场体育盛会吉祥物的原型,也是中国文化最好的代言人之一。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传统与时代的又一次碰撞,让大熊猫这个文化符号焕然一新。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说:“熊猫穿上冰壳,再和冰丝带结合后,带有一种科技感、未来感,还有了太空探索的宇航员特质。这个创意一下子就把常规设计的熊猫形象加以创新和提升,赋予了它神奇的能量。”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通过“演员”们充满风格和高度拟人的演绎,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愈发鲜活了起来。他们在赛场内外、线上线下受到热烈喜爱,成为当之无愧的“顶流”。除了造型深入人心,紧跟时代的产品开发和互联网运营是“冰墩墩”“雪容融”走红的重要原因。戴上金色花环,再以“岁寒三友”松、竹、梅装饰,成为获奖运动员伴手礼的“金墩墩”“金容融”;穿上红棉袄、套上虎头鞋,在虎年春节亮相的“虎墩墩”;色彩多变的盲盒版“冰墩墩”;穿上航天服的两小只……它们的每一次变身既有独特寓意,又超出人们的期待,始终能锁定目光。和部分简单把中国元素贴在产品上的做法不同,从冰糖葫芦上获取灵感的“冰墩墩”和取材于红灯笼的“雪容融”,其形象的创造和运营都体现了一种“向过去要未来”的智慧,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活力,成为“国潮”崛起的又一个生动样本。(小标题)从容向未来盈盈飘动的“冰丝带”、长袖若舞的“雪飞天”、曲线灵动的“雪如意”……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场馆展现了东方唯美,自如的文化表达背后是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玉带钩、剑鞘等100多个带有S曲线中选出的如意形象,让跳台滑雪场地在满足赛道曲线的同时美感十足;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制冰过程碳排放趋近于零,冰面也更如“丝带”般顺滑。有了科技水平的硬底气,中国文化深厚的人文情怀也更加得以彰显。“鸟巢”外,嵌在“大雪花”中的火炬安静燃烧,虽是“微火”却无惧风雪。片片“小雪花”组成“大雪花”,尽显平等待人、友善待人的气度;“微火”代替熊熊火焰,践行绿色低碳的办奥理念。这些充满智慧的细节,传递着今日中国人的自信。东方大国张开双臂拥抱世界,这用耳朵就能听见。冬奥会开幕式代表团入场时,背景音乐使用了19首世界名曲;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代表团入场时,背景音乐所用的中国古曲经过改编,融合不同国家音乐特点,由交响乐团演奏完成;而一曲《一起向未来》更是唱出了中国对世界的倡议。当中国与奥林匹克又一次交汇,从传统中来、向未来而去的中国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以自信从容的姿态迈向更好的明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