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

近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到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到2035年,全面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南京高淳、常州溧阳、徐州贾汪……我省多地纷纷走到舞台中央,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现”之路。当前,“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还有哪些难题?下一步我省将如何推动这一重要创新机制落地?

记者近日进行了多方采访。

初探:绿水青山蕴藏经济价值

好山好水好空气,已成为南京高淳区的生态名片。高淳拥有“三山两水五分田”“两湖一江抱一城”的独特生态禀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居全省前列。

但这些资源究竟价值几何?过去并无标准,也无“算法”。

为了摸清家底,给生态产品贴上价格标签,高淳推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2020年9月发布全省首个县域GEP核算标准体系。去年7月,南京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发布,成为全省GEP核算领域的首个地方标准,高淳区政府被纳入GEP核算国家标准起草单位。

生态产品,不仅要能摸清底数,还要能到市场上交易。

拥有“三山一水六分田”的溧阳,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交易。常州市副市长、溧阳市委书记徐华勤介绍,生态资源于溧阳而言,就是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溧阳积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造性提出建设“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以市场化为导向,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保护模式。

破题:生态产品“变现”还需努力

碳排放强度、能耗强度显著下降;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4%,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1.9%;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达到Ⅱ类,72.6公里生产岸线转为生活、生态岸线……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如何更好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采访中发现,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经擘画了美好的愿景,但是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放大乘数效应,仍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度量生态产品。业内人士指出,生态产品种类繁多,每项产品的价值转化方式不尽相同。生态物质产品,比如农产品,很容易变现。相比之下,人们对水质、空气、气候等生态调节服务产品的感知较弱。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治理,受益方没有付出相应使用成本,这种生态保护方式不一定可持续。

——交易生态产品。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李恒鹏发现,生态产品种类繁多。一般来说,公共性生态产品,比如优质空气,其利用是非排他性的,政府有政策补贴支持;经营性生态产品,比如绿色农产品、生态旅游等,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准公共类生态产品,比如环境容量、林权、水权等,实现价值的难度较大,需要政府培育市场。

——变现生态产品。高淳区发改委副主任黄翔认为,当前全域覆盖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增值手段、交易方式、补偿机制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健全生态资产资源经营开发、权益交易、金融支持和保护补偿机制,稳步尝试林权、水权等市场交易模式,加速建立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体系。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教授告诉记者,生态产品的度量、抵押、交易、变现等方面,仍需建立健全制度和机制层面上的保障。比如,生态产品价值度量需要建立核算体系、制定核算规范、推动核算结果应用。这些工作离不开数据的广泛采集,我省正在从制度层面推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司企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持续更新。此外,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较为单一,今后要探索生态信用、生态交易机制,同步解决难抵押问题。

未来:转化“密码”在于机制创新

按照《方案》,我省将开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省级试点包括:围绕江淮生态经济发展在宿迁市及里下河地区的扬州高邮、扬州宝应、泰州兴化、淮安金湖开展试点;围绕沿江保护修复和绿色发展在常州新北、无锡江阴、苏州张家港开展试点;围绕太湖生态系统修复在苏州吴中开展试点……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核心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需要上下联动开展创新试验,同频共振探索实践路径。”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显东表示,中央有部署、江苏有行动,当前不仅要在面上整体推进落实这项创新改革工作、在构建六大机制上下功夫,还要广泛凝聚力量,鼓励支持各地先行先试,聚焦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闯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王显东还强调,不论试点与否,各地都要按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工作要求,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去践行“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理念,推进利益导向机制真正形成,促进生态环境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黄 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