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残奥运动员:因缺憾而完美

每名残疾运动员都是生活的强者,他们挑战自我、逐梦赛场的身影,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冬残奥会期间,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快手公益共同发起“致敬自强拼搏的你”公益倡导活动,邀请快手短视频达人及高校青年学生通过短视频拍摄、话题讨论、互动转发,共同讲述温暖助残故事,传播科学助残理念,为冬残奥运动员加油!

在互动讨论中,《中国人的故事|致敬自强拼搏的你》主视频聚焦3位在冬残奥赛场上争金夺银的运动员,这些拼搏向上的故事,引发了不少青年网友的共鸣。体育,带给他们什么?

王蒙:推杆掷壶,滑出梦想的轨迹

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卫冕冠军。在电脑屏幕前密切关注比赛的王蒙终于松了一口气。4年前的平昌冬残奥会,中国轮椅冰壶队夺冠,取得中国冬残奥会历史上首枚金牌,王蒙正是首金冠军阵容里唯一的女运动员。

最初,王蒙被选入北京轮椅乒乓球队进行训练。2015年,北京队开始组建轮椅冰壶队,在乒乓球项目上迟迟没有赛出好成绩的王蒙决定抓住机会,“赌”一次。

冰壶被称为冰上象棋,拼的是智慧与谋略。轮椅冰壶与冰壶项目最大的区别在于轮椅冰壶比赛没有刷冰,掷冰壶时,轮椅冰壶运动员坐在静止的轮椅上,以特制的投壶推杆卡住冰壶后,手臂及手腕发力,通过推杆将冰壶推出去,是脑力与体力的双重博弈。

刚进队时,王蒙的击打力量小,且一颗冰壶重达20公斤,对臂力是不小的考验。日常上冰训练之余,王蒙就“泡”在队内的健身房里,练习上肢力量。战术意识不好,她就看视频学习如何“排兵布阵”。为了练习出手的准确性,她为自己安排了每天6个小时以上的冰上训练,每天上百次的推杆练习,才能够形成“肌肉记忆”,达到观众看到的“指哪儿打哪儿”的效果。

比赛中,王蒙有着属于自己的节奏。每次比赛前,她都会在手心里写下教练的嘱咐,或是鼓励自己的话。“平昌冬残奥会决赛之前,我在自己手心写下了‘安静’两个字,我想提醒自己要稳住情绪,集中注意力,才能发挥出好状态。”

今年冬残奥会,王蒙遗憾没能进入轮椅冰壶国家队的选拔名单。不过她表示:“这些年从事体育训练的经历,让我更自信了。面对困难,我能够以更加坦然的心态去接受,调整好心情,投入到接下来的训练中。”

在3月2日举行的冬残奥会火种采集仪式上,王蒙手持投壶推杆,用力推动冰壶,撞击采火器,引燃火种,用另一种方式参与了北京冬残奥会。

王蒙将一张写着“时间未到,资格未够,请继续努力”的图片设为朋友圈封面激励自己。如今的她,已经开始为明年的轮椅冰壶世锦赛备战。参加2026年冬残奥会,是她的下一个目标。期待她浴火重生,圆梦冰壶赛场!

贾红光:“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3月2日下午,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城市火炬接力在天坛公园圜丘举行。东京残奥会男子100米仰泳S6级冠军贾红光在一片欢呼声中跑进观众的视野。去年,在东京残奥会的领奖台上,他用手臂挑起奖牌上的缎带、坚持自己戴上金牌的视频,让很多人感动落泪。这次,他佩戴一款脑电波仿生手,举起了象征着闪耀、光辉、光明的金色火炬。

“真的没想到我能有机会用上仿生手参与火炬接力!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体验到握拳的感觉!”贾红光激动地说。圆梦的感觉总是难以忘怀,总要亲自实现,才感受得真切。

2008年,一首《北京欢迎你》,让贾红光第一次知道,原来残疾人也可以参加体育赛事,为国争光。在北京现场观看了一场残奥会比赛后,他返回山东老家,在聊城残联的推荐下,开始了在残疾人游泳队的训练。

彼时已经21岁的贾红光,是队里最年长的选手。身体骨骼基本已经定型,在其他人看来,想要从基本功开始训练,能“游出来”的可能性并不大。教练张保锋对贾红光说:“试试吧!”

每天游5000米是贾红光最基础的耐力训练。“省队里,只有我一个人是肢残选手,其他队友都是视障或听障,学得比别人慢,我就练几十次、上百次。”贾红光说。

就这样,贾红光一路从聊城队游到了山东省队,游到国家队,游到了东京残奥会最高领奖台上。

“是体育让我变得更自信。小时候非常自卑,夏天我都是穿长袖去上学的,害怕别人的目光。”现在,面对别人的询问,贾红光可以直言,是6岁时因意外触摸到变压器,所以失去了双手。面对别人的关切,贾红光也会坦然地说:“没关系,我自己可以。”贾红光真正担心的,是儿子的想法。

一年夏天,贾红光穿着短袖去幼儿园接儿子放学。好多小朋友看到贾红光之后说:“他爸爸没有胳膊。”看到儿子和自己一起被议论,贾红光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想到这时儿子喊了一句:“我爸爸是世界冠军!”贾红光顿时红了眼眶。

2021年东京残奥会开幕前,媒体记者到贾红光家里采访,面对镜头,原本内向腼腆的儿子却铿锵有力地说:“希望我爸爸在今后的比赛中能夺得更多的金牌!”看到新闻后,已经入住东京残奥村的贾红光发微信问妻子,“这句话是你教孩子说的,还是孩子自己说的?”“是孩子自己想说的。”看到妻子的回复,正在准备赛前训练的贾红光又悄悄抹了眼泪。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中国残疾运动员再一次走到世界舞台中央,贾红光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小圈子,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希望有更多残疾人融入全民健身的热潮中,让体育改变人生。”

吕晓磊:“我想把终身体育的理念根植在学生们心间”

新学期伊始,齐鲁工业大学的选课平台上,体育教师吕晓磊授课的乒乓球选修课的名额,在几秒钟之内被学生一抢而空。有学生发朋友圈说:“吕老师的课太难抢了,要拼手速。”也有学生说:“这是我离奥运冠军最近的一次。”

备受同学们欢迎的吕晓磊履历颇丰,连续3届残奥会获得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作为教练带领中国队在东京残奥会乒乓球男子团体C4-5级决赛中夺冠、担任齐鲁工业大学教师……他跨界的经历,激励着队员、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力量。

为备战东京残奥会,吕晓磊带着队员在河北正定的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集训了两年多。因疫情延期一年的残奥会,对每个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作为教练的吕晓磊不仅要关注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还要成为运动员生活上的“大哥”。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心理情况、甚至家庭情况都要关心。每当察觉到运动员的情绪起伏,吕晓磊都会及时上前询问,帮助运动员缓解压力。

延期了一年的东京残奥会终于在观众的期盼中到来,即使是参加过5届残奥会的“元老”,第一次以教练员身份出战东京残奥会的吕晓磊还是坦言“比在场上还紧张”。

从踏进残奥村的那一刻,“拼”这个字,就刻在了每个人心上。在残奥村,吕晓磊每天晚上都要开1个多小时的讨论会,和整个团队一起研究战术。

乒乓球男子团体C4-5级决赛夺冠后,吕晓磊与3名队员激动相拥的画面被记者拍下,定格在东京残奥会的赛场上。在吕晓磊看来,作为教练员参加残奥会收获的金牌,与当运动员拿金牌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身为教练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不能光沉浸在当时的喜悦之中,他还要分析如何让年轻队员的技术更精进一些,还要考虑接下来该怎么训练。

褪去残奥会冠军和冠军教练的光环,回到学校,吕晓磊承担起了一名普通教师的职责。

在课堂上,除了传授乒乓球技术,吕晓磊会分享自己参加残奥会的难忘故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吕晓磊相信,在自己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会有更多学生明白,体育可以让健全人和残疾人都获得自信,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冬残奥会闭幕式上,伴随着鸟巢巨大的留声机里流淌出的告别圆舞曲,吕晓磊和其他人一起,在舞台中央欢快地舞蹈。他也将带着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踏上新的征程。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安俐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