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数西算”不是简单地将东部的算力需求全部搬到西部,而是需要根据数据存储地以及算力的需求匹配相应的枢纽节点,实现资源配置中的效能最优化方案。“东数西算”的背后,一场智算中心的争夺战其实早已拉开序幕。科技部在2020年年底发文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智慧城市的“新基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从2020年开始,全国掀起了智算中心的建设热潮,算力的竞争已成为城市之间暗中角力的一个重要领域。据统计,从2021年1月1日到2022年2月15日,全国共有至少26个城市在推动或完成当地智算中心的建设,其中就包括南京智能计算中心。
今年2月,“东数西算”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确定了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等文件中指出:“原则上,对于在国家枢纽节点之外新建的数据中心,地方政府不得给予土地、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其背后透露出的对大数据中心进行集约化管理的信号十分明显,目的是解决数据中心行业目前存在的资源错配、能耗高、电力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对此,姚国章教授认为,江苏和南京在这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
据介绍,在规划的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中,长三角枢纽规划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和芜湖数据中心集群。长三角枢纽的两个数据中心集群,一个位于长三角东侧,临近上海、苏州、杭州等环太湖城市,一个位于长三角西侧,处于南京都市圈内。东部地区的数据中心集群如何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近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受限于网络长距离传输造成的时延,诸如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视频通话、人工智能推理等业务,可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枢纽布局。这也为包括南京、苏州在内的东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数据产业布局,划定了方向和重点。
记者了解到,南京在大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已占据先机。南京智能计算中心AI算力规模每秒80亿亿次,相当于50万台个人电脑的计算能力,是长三角地区当前投运的最高算力智能计算中心。通俗地讲,其计算能力能在1小时之内处理100亿张图像、300万小时语音翻译或1万公里的自动驾驶AI数据处理任务。智算中心作为城市级公共算力平台,可以满足区域内政府、企业、高校等各类用户的算力需求,支撑N个应用平台,如智慧医疗、智能车联网、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
南京有南京大学等3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中科院计算所在南京建立了创新中心,姚期智院士率清华团队在南京建立了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创新工场AI工程院组建了南京研究院;寒武纪、浪潮、华为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助力南京数字化建设。目前南京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近300家,核心产业规模超过6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近800亿元。姚国章教授认为,江苏和南京具备在数字经济领域发力和作为的雄厚基础,以强劲算力助力长三角地区的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更好地汇聚产业生态,提升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根据《南京市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到2025年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5000亿元,发展成为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城市。
采访中,多位人士向记者强调,在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市场各方对一体化推动大数据中心协调发展的呼声渐高。大数据中心的发展模式向绿色高效、集约化发展转型势在必行。“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城市之间的智算中心暗战,背后不仅是算力,更有算法和生态以及节能、减排等诸多方面的考量。南京、苏州和众多大中城市一样面临机遇,也具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