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弘扬企业家精神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的文章,引起笔者对于企业家精神、商业文化、新商业文明的再次关注。
广义的文化即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广义文化的角度来看,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也属于文化范畴。
如何理解企业家?企业家英文单词对应为entrepreneur,最初的意思是“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现在意义中的企业家,即指那些按照社会需要和盈利原则,经营生产和流通业务,向社会提供产品或劳动的卓越的企业管理者。企业家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经营管理能力,其本质也是一种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笔者认为,仅仅从物质的角度去理解企业家是狭隘的,企业家在从事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既涉及到物质,也涉及精神文化。
企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类诸如股份制、有限责任制企业诞生,也促进了商业经营管理形式的变革。可以说,企业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谈到企业家,与此相关联的词汇如“商人”“买卖人”“生意人”等无法回避。我国自古以来,商人这一角色一直存在,其社会地位不高,对其定义为“商人重利”等字眼也不甚美好。有分析认为,其中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以来“重农抑商”。如果说绝对的抑制商业,也并非如此。例如从《清明上河图》来看,宋朝的商业也是非常繁华的。
自古以来,商业多为交易,自发形成的交易地点逐步成为集市。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农产品以及简单加工的货物、手工艺品等异地交易,必然依靠商人贩运,因此商人多以买低卖高谋取利润。古时货物也多以手工作坊为主,其产量有限,运输效率有限,难以成长为规模化生产的公司或企业。因此,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古时由于生产方式原始以及交通运输能力有限,商品的成本很高,适度抑制商业、商人的投机,从根本而言也是维护价格与市场的稳定,促进货物运输成本的降低。
正因为商人获得的利润多是来自中间差价,所以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传统社会“商人重利”的印象。笔者认为,“商人”与“企业家”这两个词在语言的历史背景和内涵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当然,在传统商人当中,也曾出现一些有着商业禀赋的奇才,也接近于当代优秀企业家的概念。
当今社会信息发达、交通发达、电信通讯更发达,网络销售等商业模式的优势也非常明显,从生产到用户,既可以是用户订单在先,又可以是生产与用户直接连接,以往陈旧的商业概念以及价值日渐示弱,做中间渠道的传统意义上的商人、买卖人、生意人也正面临挑战。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仅仅为谋中间利益而牟利的商人,将难有前途。而企业家则可能更多地在新商业文明中做出更多探索与实践。
企业家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财富的创造,更在于精神财富的构建。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企业家群体,他们既要创造物质,也需践行文化、创造新的商业文明等。既要传承发扬传统优秀商人的“义利兼顾”“家国担当”等情怀,又要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家文化等。可以说,企业家既是传统商业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更是现代商业文明的践行者传播者和创新者。(何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