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批4762家,平均研发强度超过7%,平均研发人员占比25%左右,平均有效专利数逾50项。此外,还培育了5批596家“单项冠军”企业,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
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在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随后出台的重要配套政策,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然而,政策支持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还需看中小企业是否具备“独门绝技”,即真正掌握创新科技。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细分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位于本省细分市场首位。现有的企业案例表明,准确把脉市场用户需求、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保持自身产品和技术迭代创新,是“小巨人”企业能够做到脱颖而出的关键。
目前来看,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动提升“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已显成效,但仍处于爬坡阶段,这与其所处的发展困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难题;另一方面,全球疫情影响下,原材料价格上涨、海运一舱难求等新问题出现,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为此,制造业可调整上下游产业布局,创造产业集群,支持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有企业家就曾呼吁绘制龙头企业供应链“地图”,向中小企业开放,在某些细分领域逐步使用中小企业优质产品替代。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服务引导作用,搭建创业大赛、工业园等合作平台,着重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在工业生产环节中的不可替代性。
同时,还要加强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支持力度,加强中小企业权益保护,并引导资本对中小企业投资具备足够的信心,传递积极的市场信号。制造业发展周期相对较长,“专精特新”企业不但数量多、市值小,而且其未来成长不确定性大,导致其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和权益保护的痛点。这就需要有关方面积极协调,帮助它们做好融资工作。
北交所已于去年11月15日开市,市场上首只获批的“专精特新”主题基金也在11月5日正式发行,通过量化选股的操作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投资机会。可以看出,适当的引导和平台搭建,有利于激发投资者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热情,帮助中小企业获得直接融资。
目前,工信部计划利用5年时间培育形成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千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应当牢牢把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积极引导良性资本和创新人才的流入,借助平台机会向上下游借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