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围绕省委省政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部署,省财政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纵深推进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着力推动城乡深度融合、显著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立足财政职能,
着力提升城镇功能品质
发挥引导效用,加快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立足财政职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引导作用,下达资金2亿元,加快推进“江苏绿色建造”集成实践,全面推进江苏城乡建设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2021年以来,聚焦引导绿色建筑低碳转型和现代化发展,累计支持绿色城区、高品质绿色建筑、能效提升等5大类77个项目,全省建成绿色建筑面积8.6亿立方米,我省绿色建筑规模居全国首位。
坚持精打细算,有序推进历史文化保护项目更新。结合城市发展近期和中长期目标,下达资金1亿元,支持12个历史地段、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采取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方法实施改造,同时,鼓励进行合理的功能置换和活化利用,保存江苏各地区特色文化品牌。目前,江苏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和文明城市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强化问题导向,综合推进营造城市特色风貌建设。针对城市建设发展面貌趋同实际,为保持城市肌理风貌,推动个性化发展,安排资金3.88亿元,支持特色风貌地段塑造、特色建筑塑造以及技术支撑应用等重点领域,延续与激活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发挥财政效用,
不断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保障力度,着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改善提升。聚焦污水处理薄弱环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下达资金4.52亿元,重点支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推进污水处理达标区和排水管网信息化建设,有效提升城镇污水综合处理能力。2021年以来,支持全省51个市、县(市、区)建成272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总面积达684.31平方千米,苏中苏北15个县(市)黑臭水体整治项目47个,治理长度126.86千米,助力实现县以上城市建成区全部消除黑臭水体目标。
加强资金统筹,持续推进城乡垃圾分类治理。聚焦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加快补齐城乡垃圾处理短板,统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资金和城乡环境品质提升专项资金,下达资金2.32亿元,对全省32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省级试点乡镇(街道)给予以奖代补,支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分类投放收运体系和农村垃圾分类省级试点镇建设,支持14 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创新重点项目。目前,江苏“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城市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生态市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数量居全国前列。
落实保障经费,支持城镇应急保障和安全排查工作。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始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资金统筹,下达首批补助资金3000万元,对存在安全隐患农村房屋的安全评估鉴定费用给予补助。安排抗震加固资金1亿元,支持既有建筑与设施抗震性能提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农村抗震安居示范。
坚持综合施策,
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
实施奖补结合,稳步推动小城镇加快融合发展。为推动城乡深度融合,稳步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下达资金1.3亿元,支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等6个重点及特色镇发展,同时,对全省95个被撤并乡镇集镇区,按照50万元/被撤并集镇区的标准给予补助,统筹推动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
发挥财政保障,纵深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聚焦省级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加大力度盘活存量、统筹增量,统筹省以上资金305.3亿元,支持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保障南沿江、宁淮高铁等在建项目建设,支持新建扩建国省干线500公里以上,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坚实基础。
加强争取对接,支持打造城镇化建设示范典型。按照“南京都市圈现代化建设水平全国领先,苏锡常都市圈国际化功能和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发展要求,主动对接财政部、住建部等部门,加强对上沟通汇报。无锡市、宿迁市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争取中央财政定额补助18亿元;淮安市、宿迁市、盐城市成为国家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累计获得中央定额补助13亿元。同时,全力优化资金结构,加强重点城市圈财政资金和政策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