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东实行“新高考”,采用“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模式。各大高校的专业设置有何变化?有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小类+专业”招生;还有高校将所有的招生专业分为专业或专业大类进行招生,两种模式并存。为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一些高校推出了辅修微专业政策……信息时报记者为你盘点和分析。

●大类招生

同院系或者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

大类招生是指按学科大类招生,高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者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中山大学2021年实行大类招生和集中培养,大一新生在广州校区南校园(康乐园)学习生活。按历史学类、法学类、经济学类、数学类、物理学类、生物科学类、计算机类、临床医学类、海洋科学类、生物医学工程类、外国语言文学类、临床医学(八年制)、护理学、音乐表演等招生专业(类)进行招生。

例如,中山大学招生专业(类)中的计算机类(珠海)(智能实验班),分流专业有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临床医学类(广州)(医学实验班),分流专业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含5年制,5+3一体化)、基础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分流院系有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分析:

高考志愿填报资深专家、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乐云认为,大类招生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搭配一起招生,好处在于降低院校专业组的录取分数线,但如果考生分数不是特别高,很有可能去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例如,一考生心仪专业是中大人工智能,报了计算机类(珠海)后被录取,一年后有可能会分流到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等较冷门的专业。乐云提醒,考生要考虑好一年后的分流与专业前景。

结合高考和学业成绩进行专业分流

进入大类后,如何进行分流,考生可以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吗?中山大学表示,高考高分有保障,大一刻苦能逆袭。专业分流时对高考高分考生进行保护,但入校后同学们要继续努力,所以增加了大一学业成绩的要求。大一末根据学生意愿,结合高考和学业成绩进行专业分流,再到相应的院系进行培养。

具体为:高考成绩位于大类内本省前15%且学业成绩在大类内前50%的学生可在大类内任选专业;学业成绩在大类内前15%的学生可在大类内任选专业。其他学生按大一学业成绩进行专业分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入校后即分流。

●小类、专业类招生

同一学院内相近专业组成一个类别

除了大类招生,还有高校的专业设置是小类、专业类。华南理工大学的专业类招生是同一学院内相近专业组成一个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相同。以计算机类为例,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三个专业,学校共有20个专业类。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采用“精华小大类”开展招生,共设13个招生专业(类),包含15个专业方向。记者注意到,除了电子信息类包含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建筑类包含城乡规划、建筑学,其余11个招生专业(类)均只包含一个专业(方向)。例如,计算机类只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类只包含自动化。

在选科要求相同的情况下,深圳大学主要以学院(部)为单位设置专业组,普通本科批物理33个组,历史15个组。实行“小类+专业”招生,所含专业均在同一学院(部),组内专业相关度高。

例如,物理组238则以“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为单位。而小类招生中的计算机类,所含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班)、软件工程,专业相关度高,均在同一学院。深圳大学介绍,这淡化专业,突出分类培养,但“类”的划分又相对明确。大一下学期综合学生意愿、绩点等情况,进行专业分流。

分析:

乐云认为,小类招生细分,结果便是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分开招生,有利于考生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但低分考生“逆袭”热门专业的机会基本为零。

●既分专业招生也有大类招生

还有高校将所有的招生专业分为专业或专业大类进行招生,两种模式并存。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有21个专业按7个大类招生,3个专业(含12个专业方向)不分专业方向招生,涉及的新生人数约占新生总数的57.7%。这部分新生入学后,首先按专业大类或专业进行培养,然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专业或专业方向分流。

肇庆学院今年设本科招生专业共53个,其中14个大类招生专业。例如,外国语学院包含外国语言文学类、日语,前者包含英语(师范)、商务英语2个专业,为大类招生;日语则是组内单独列出。肇庆学院表示,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一学年后学校按照学生志愿及学业情况进行专业分流。

●微专业

修满学分且成绩合格可获合格证书

为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近年来,一些高校推出了辅修微专业政策。据了解,“微专业”是指高校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岗位或者核心素养的要求开设一组课程(一般为5-8门课程),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使学生达到特定岗位、领域、行业要求的就业、创业能力,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提升复合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在华南理工大学,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通过线上与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辅修瞄准重点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信息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技术)、金融学、音乐学等微专业。每个微专业设置约5门课程,学生修满学分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校授予的微专业合格证书。

深圳大学立项建设13个“微专业”,打造适应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跨学科应用型专业。例如,英语专业坚持宽口径、特色化、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开设了国际新闻与外事英语微专业以及英汉高级口译微专业。

近日,广州软件学院开设了首个微专业“数字影视制作”,开设3个班,每班40人。学制为1年,5门课程,共13学分。该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二、三年级,“无旷课、无补考、无违纪”可申请修读。“微专业”教学团队由校内金牌讲师、“高配”行业、产业、企业相关专业人士组成。核心课程主要有视频创作原理、数字音视频制作、短片拍摄与制作、数字合成与特效、文创产业创新创业等。该校将陆续开设“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网络空间安全”“数字创新产业”等微专业。

●学分互认

可学习其他高校的相关课程

在一些高校,还有学分互认。学生除学习原来学校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高校的相关课程,所得学分可以转换为本校学分。例如,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以慕课合作作为切入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免费开放共享、学分互认。

此外,一些高校与国外大学合作,开设有学分互认项目。例如,广州大学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开展多个学科专业联合培养项目,联合培养双方学分互认,学生完成项目可获西澳大学官方成绩单。(记者 丘敏华)

推荐内容